泸州市纳溪区村支书周雪莲扎根大山勤为民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忙着走亲访友,与亲友团聚。但对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八角仓村党总支书记周雪莲来说,却天天在村办公室为疫情防控忙碌,整理返乡人员名单,逐一打电话给村民小组长要求严格落实好返乡人员报备,筑牢疫情“防控墙”;同时,她也打电话给村里的几个脱贫户,了解他们的过年情况,确保八角仓村多群众快乐安心过大年。“八角仓村外出务工人员多,让他们安全回家过年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能保全村群众过上一个欢乐年,我辛苦点也值。”周雪莲说。

八角仓村是上马镇最偏远的村,距离集镇有26公里,又是岩区,曾经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村民罗孝英说,周雪莲是一个能放下架子,挑起担子,敢于担当、接地气的好支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心中装有群众、工作中贴近群众,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疫情防控她冲锋在前,产业致富更是想点子、谋办法,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引导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依托八角仓村资源,一起致富奔康。

心系群众,当好“群众贴心人”

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女人也能撑起半边天”。而这句话用在周雪莲身上,算是实至名归。

今年40开外的周雪莲,自年和丈夫放弃月入3万元的家俱厂工作返乡担任村文书、3年担任村支书后,不管是任村文书期间还是任村党总支部书记期间,她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宗旨,不断开拓创新,始终保持“一心为民”的情怀,充分发挥女人勤劳、善良、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用满腔的热情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带领全村群众在致富奔康路上砥砺前行,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基层普通党员无私奉献的精彩篇章。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支书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竭尽全力去帮助我们。”村民廖永华说,那是年的全民体检,为了让每个群众都能享受到政府的关怀,都能得到全面检查。由于路途遥远,周雪莲不仅亲自负责把全村当天应检群众送到指定地点,同时她还负责后勤服务,从早上忙到第二天早上四点。一天三顿,全吃的是泡面。

年,为了让全村群众都能按时接种疫苗,村里除了包车接送群众,针对行动不便的几个老人,周雪莲亲自叫上丈夫用自家私车上门接送,确保疫苗应接尽接,不漏一人。今年已经84岁行动不便的村民刘定云说起疫苗接种就高兴不已:“若不是周支书前来家里接我,我从个去得了几十公里接种嘛。”

而70多岁的低保户魏德芬,说起周雪莲更是满怀感激。原来,魏德芬和老伴年老体弱,女儿远嫁,虽然家庭困难但一直未吃上低保,生病吃药所支出的费用让她们无力承受。周雪莲第一次去她家走访时了解到这一困难后,最后经过周雪莲的努力,魏德芬被评为低保户,每月有了元的低保金。“更重要的是,看病自己只出10%,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了。”魏德芬说。

发展经济当好“厚家底”富乡亲的“带头人”

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如何培养出支柱产业,周雪莲自走上村党总支书记岗位后,一直是她在思考。村“两委”班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如果引领能力不强,就无法让八角仓村的集体经济壮起来,也不能带领群众“高飞”,广大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就只能是向往。

深冬时节,走进“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八角仓村集体公司养猪场,不久前才卖了千多头育肥猪的圈舍正在消毒,即将迎来新一批小猪。整个猪舍干净整洁,看不到一点猪粪和垃圾,猪场周边是一个山头连一个山头的白茶,黛绿养眼,长势喜人,面积有多亩。“这两年,我们村集体公司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建起了年出栏生猪达头的3个养猪场,又流转了多亩林地发展白茶消化猪粪,我们算是尝到了循环经济的甜头的了,仅头生猪,每年村集体公司就可以实现增收达万元。”周雪莲喜滋滋地介绍说。

八角仓村曾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前两年实现整村脱贫后,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八角仓村就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确立了走“猪茶联盟”种养循环路,将标准化生猪养殖和白茶种植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由此,八角仓村就整合产业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余万元,建成了3个年出栏育肥猪达余头的自动化养猪场。为了确保村集体和脱贫户的收益,猪场投用后,八角仓村即与四川温氏集团合作,由温氏集团提供猪崽和养殖技术,走“公司+村集体”的订单养殖模式。“我们之所以采取走‘公司+村集体’模式,养猪场由村集体自己经营,我们是算过细账的。”周雪莲说,养猪“订单猪”收益稳定,因小猪本钱和饲料及防疫药物全由温氏集团垫资,技术也由温氏集团提供,饲养员只需按照温氏集团的要求喂养,减少了养殖风险;而村集体自己经营养猪,利润更是远超出租猪场的收益。周雪莲介绍,3个年出栏头的猪场若租用给个人饲养,每年最多能收入25万元租金,村集体与村民按四六分成计算,村民能分15万元,村集体分得10万元。现在村集体自己养殖,一年出栏头猪,可获利万元,按集体公司可分得40万元。

除了“厚”村集体家底,让广大摘掉贫困帽的群众早日脱贫奔康、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也是周雪莲日夜思考的问题。

新年到来前夕,八角仓村12社的脱贫户周连祥和妻子每天都在自家的竹林里忙得不可开交:砍竹子、捆竹子、运竹子、卖竹子,一天下来,两人要挣多块钱。“现在我们每天能靠着卖竹子挣上多元,多亏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把水泥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村里还引回返乡村民建起了竹片厂,让以前只能当柴烧的竹子变成了‘真金白银’。”

如今在八角仓村,靠着精准扶贫政策,在实现“社社通”水泥公路后,以前只能当柴烧的满山翠竹变成了村民眼中的“金山银山”,不仅让全村摘掉了贫困帽子,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八角仓村虽然曾是贫困村,但该村的森林覆盖率却高达80%以上。其中,竹子占到了全村森林率的80%。然而,多年来,由于道路不通畅,村民的竹子根本无法外运,要么当柴烧,要么烂在山头上,八角仓村的余村民们也只能无奈地是守着“金山银山”受穷。

要致富,先修路。近几年,八角仓村在国家扶贫项目资金的帮助下,周雪莲和村两委把扶贫开发的资金更多地投入到了道路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全村社社通公路达到19.6公里,其中社社通水泥路达10.6公里,户户通碎石路达9公里,修路资金累计投入达万元。

道路通畅了,满山翠竹在周雪莲眼中就是遍地“金”。于是,周雪莲瞄准这一商机,引进在外成功人士张华刚,投入多万元,建成了每天加工量超过吨的竹片加工厂,让八角仓村过去无人问津的竹子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了村民脱贫奔康的“绿色银行”。

脱贫户周连祥是竹片加工厂的典型受益人,自加工厂投入生产以后,他和妻子就开始间伐自家和承包的多亩竹林。年,仅卖竹子一项一年收入就有6万多元,多亩竹林子已经成为了周连祥家致富增收的“聚宝盆”。

周雪莲说,由于张华刚竹片加工厂的带动,目前全村还有30多个青壮年组成的专业砍竹队,形成了30多辆小型货车组成的竹子转运队。这些专业砍竹队员采取与缺劳户按比例分成的方式,在确保竹子种植户利益的同时,一天下来,队员们平均都有多元的收入;而张华刚的竹片加工厂每日现金流量更是超过10万元。

据悉,年,八角仓村仅竹产业就给全村村民带来的直接收入达万元,实实在在加快了全村群众致富奔康进程。

文/图:周超文丁春翔

编辑:聂姚

审核:冯晓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beie.com/jbhs/135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