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摩帮的没落用造摩托车的思路造汽车曾

重庆地铁三号线园博园站西侧,一个庞大的地块正在做最后的平整。这里是力帆汽车老厂(鸳鸯工厂)所在地,早几个月过来,还能看到巨大的挖掘机在轰鸣声中一步步将厂房车间推平,直至场地中央高耸的塔楼被拆除。

力帆汽车鸳鸯工厂被拆除前,不少老员工赶来拍照留念。“我在力帆汽车工作了10年,对它很有感情,如果不是公司不行了,我肯定不会离开。”力帆汽车一位离职的管理层人士张山(化名)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鸳鸯工厂的拆除在重庆汽车圈内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年起,以摩托车起家的重庆力帆集团、渝安集团、东方鑫源集团和银翔实业集团相继进军整车行业,凭借草根创业的特性,黑马一般快速地崛起,在中国汽车产业独树一帜。巅峰时期,四家公司年产销规模共计达到万辆,创造了中国汽车行业的“重庆摩帮”现象。

但当时间推移到年,形势陡然逆转。北汽银翔首先倒下,工厂停产、银行抽贷、经销商堵门讨债、员工大量离职。第一财经记者前往重庆合川区北汽银翔工厂走访时看到,该公司车间全面闲置,不少车间里设备均已搬空。北汽银翔一名离职员工告诉记者,银翔实业集团旗下一些房产都被抵债偿还给供应商。

随后力帆汽车也暴露出严重的债务问题,在卖地卖房自救仍无果后,力帆汽车不得不选择破产重整。渝安集团旗下东风小康、东方鑫源集团旗下华晨鑫源也于年步入下滑通道。

今年前9个月,上述4家公司累计销量约为10万辆,“重庆摩帮”在中国汽车产业版图中的影响力日渐消散。

“一个时代结束了。”张山表示,虽然“重庆摩帮”集体式微,但其从兴盛到陨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依旧值得中国本土汽车公司借鉴和深思。

银翔车间

抓住时代风口

“重庆摩帮的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很有头脑,也敢干敢闯,所以他们总是能够抓住时代的风口。”重庆本地一位汽车行业的人士周远(化名)认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敢”可能与重庆独特的地貌和自然环境有关。

虽然深处两江交汇之处,但被崇山峻岭包围的重庆历来并非富庶之地,古旧的吊脚楼、爬坡上坎的挑夫,以及长江边上靠水吃水的劳工成为重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要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中谋发展,用当地的话来说必须“削尖脑壳”,贴近生活并从中发现生存之道。

上个世纪80、90年代,由于重庆地势多山,自行车在这里很难成为出行的主流。摩托车或用于载物卖货,或用于人员运输,在重庆乃至西南地区风靡一时。

承接重庆老工业基地的底子,顺应“军转民”趋势,一些民营摩托车制造企业敏感的捕捉到了“时代的风口”,开始发力摩托车市场。其中包括一线三大佬力帆、隆鑫、宗申,还有二三梯队的渝安(小康)、银翔、鑫源等。凭借成本和价格优势,“重庆造”摩托车很快风行全国,由此诞生了赫赫有名的重庆“摩帮”。

在这其中,尹明善和他的力帆最为人津津乐道,尹明善幼年丧父,生活坎坷,47岁下海,第一桶金就赚了30万。在重庆街头,随便走进一家店吃一碗小面,店主都可以跟你闲聊几句有关尹明善的传奇经历。

年,瞄准摩托车产业的商机,尹明善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当20万元,成立了重庆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从发动机开始逐渐切入摩托车行业。年在他62岁之时,尹明善以5.5亿元净资产入选福布斯50位中国富豪榜单。据公开资料,年,发动机销售达到万台,销售收入超过38亿元,做到了摩托车发动机领域的世界第一。年,力帆摩托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商。而“重庆造”摩托车也一度占据全国产销量的60%以上,成为中国摩托车制造的领头羊。

进入21世纪,随着全国多个城市开始“禁摩”,以及交通出行领域消费再次升级,重庆摩帮遇到了发展瓶颈。嗅觉灵敏的摩帮大佬看到了居民收入提升带来的消费升级,汽车成为摩托车、自行车之后,进入千家万户的商业机会。

年,65岁的尹明善通过收购重庆专用汽车制造厂,进军汽车制造领域。年,重庆渝安集团与央企东风汽车公司、东风实业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东风渝安车辆有限公司,从事东风小康微车研发生产。

年,华晨金杯汽车与东方鑫源集团合作进军汽车市场,开始生产金杯汽车。年,重庆银翔实业与北汽集团成立北汽银翔,成为北汽集团的西南基地。摩帮的大佬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自创品牌,或合资经营,短短几年间集体进入汽车市场,引领了重庆工业升级。随后十余年,重庆开始由摩托车制造之都向汽车制造之都转变。

起落尽在十年间

在这轮造车运动中,力帆又走在了前列。年,力帆的首款轿车全球上市,开启了国内和海外市场同步的拓展节奏。但力帆上市以后并没有取得足够好的成绩,虽然后面公司又推出了力帆i,以及力帆,但在市场上反响并不是特别热烈。直到年,力帆推出了,这款模仿宝马MINI的小车以低廉的价格和可爱的外观一时间大红,力帆汽车开始走“上坡路”。之后,力帆也相继推出了力帆X80和力帆轩朗等多款车型,涉及轿车、SUV、MPV和新能源等多个细分领域。

年,力帆于上证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上市A股的民营乘用车企业。从年到年,力帆的汽车年销量从12万辆增长到了19万辆,年锁定20万辆年销目标。“当时前景简直就是一片光明。”力帆的一位前高管回忆起那段历史时谈道。虽然在年力帆汽车没有实现20万辆的年销量,但十余万辆的销量在当时仍是一个不错的规模。加之在年,力帆对外发布了转型新能源的计划,引发资本市场看好,股价连连涨停。在年6月,力帆股份的股价曾达到27元,市值一度逼近亿元。

在力帆为了20万辆年销奋力拼搏时,另外一家摩托车企业银翔也在年的3月31日正式发布幻速品牌,并一口气推出了两款小型SUV车型幻速S2和S3。一年多以后,到年11月,北汽幻速S3的用户就成功突破了20万。

“那时候的市场确实特别火。”银翔的一位前员工王明(化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与别的车企不同,银翔并没有从轿车市场切入,而是选择了从SUV和MPV市场突破,这一定位非常符合当时西南市场消费者对于第一辆车的追求,低价格、大空间、7座宜家宜商带来的功能多样性。在~年间,幻速先后推出了系列SUV和MPV车型,几乎每款新车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年,银翔年销量达到30万辆的巅峰。

值得注意的是,从力帆进入汽车行业,到年银翔的汽车销量到达顶峰,恰好是10年时间。这10年也是中国车市飞速发展的阶段。“银翔和力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内车市爆发带来的红利。”王明认为,重庆以及其辐射的西南市场人口密集,汽车需求起步较晚,但增长快速。而从消费水平上看,西南地区的汽车消费集中在10万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场。源于摩帮的这些造车企业凭借多年的摩托车行业经营经验,能够通过低成本的采购和逆向开发,将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的新车快速推出市场,抢占时间窗口。

然而一旦市场下行,这些尚未建立起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便随着潮水的退却而被抛在沙滩上。年,国内车市出现近3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力帆汽车和北汽银翔也先后爆出困局。

年8月,经历了三个月“高温假”式的停产和清理库存后,银翔就开始进入间歇性停产的状态。银行抽贷、经销商堵门讨债、员工大量离职,从“黑马”到“病马”,北汽银翔短短5年便走入末路,成为摩帮造车中第一家倒下的企业。银翔之后,力帆也暴露出严重的债务问题,在通过卖地卖房自救仍无果后,力帆股份不得不选择了破产重整。10年起落,一朝瓦解。

第一财经记者于今年6月份走访时拍摄,如今这里已拆迁结束

用造摩托车的思路造汽车

“银翔之所以第一个倒下,直接原因是资金链出了问题,而力帆有摩托车和房地产以及金融等多个业务板块作为支撑,所以能坚持到今年。”力帆汽车研发中心已离职高管李响(化名)表示,如果力帆和银翔有多元的模式可以解决资金问题,可能会活得更久一些。

“就算能坚持得更久一点,但最后的结局可能还是一样。”王明表示。银翔和力帆倒下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经营思路的偏颇,“用造摩托车的思路造汽车”。

与汽车相比,摩托车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而摩帮当时能够在摩托车行业大行其道,除了当地爆发的市场需求外,还包括重庆的工业和配套基础。“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重庆本身有制造业基础,有全产业链从高端到低端的供应商,有大量低成本劳动力。”王明说,这些基础条件孕育了一个庞大的摩托车产业,虽然体量庞大,但重庆的摩托车结构单一,与国内外主流品牌相比,在质量上仍有提升的空间。

“重庆摩托车企业虽然被外界统称为摩帮,但这些企业之间并没有‘抱团取暖’的合作精神,更多是依靠低价进行内部竞争。”周远告诉记者,当时摩帮在越南争抢客户,包括嘉陵、宗申、力帆在内的几家摩托巨头,疯狂压价,一辆年售价约为美元的摩托车,到年底仅售美元。

“这些摩托车制造企业进入汽车行业,也还是沿袭了当年的竞争思路。表现出一种‘小农’思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beie.com/jbsd/69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