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器湖北省博物馆藏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好 https://m.39.net/disease/a_m2i2zp0.html

中国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葬于公元前年或稍后,年发掘。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南北16.5米,东西21米。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整个墓葬分作东、中、北、西四室。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25岁的女性。

曾侯乙,姓姬名乙。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他不仅是一位熟谙车战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

曾侯乙墓出土的以编钟为代表的万件文物,以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而震惊世界,作为墓主人的曾侯乙也因而备受世人   

通高.5、口径48.4、足径69厘米,重.5千克。

尊缶为古代盛酒器,这件大尊缶是目前所知我国先秦酒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堪称“酒器之王”。它不但拥有足以傲视同类的巨大体型,而且在纹饰上也极尽精美,器表由细密复杂的涡纹、重环纹、蟠螭纹、綯纹、雷纹、蕉叶纹、带纹、蟠蛇纹等构成,花纹花式统一,线条整齐划一。大尊缶出土时,里面还存有酒液。历经二千四百多年没有泄漏,可见缶的密封性之好。这件大尊缶不仅为我们了解曾国的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而且也让人感受到了当时贵族的豪饮之风。

建鼓铜座战国

乐器附件。用于承插建鼓贯柱,稳定建鼓。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既是一件可作实用的器具,更是一件精巧的艺术品,出自西室陪葬棺,应是其中一位陪葬女的心爱之物。器物的腹部两侧分别绘有撞钟与击鼓舞蹈图案,是反映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及绘画艺术的罕见的材料。

彩漆木雕龙凤纹盖豆战国

食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

金杯战国

酒器

四鹿角立鹤 战国 

通高.5、鹤高厘米。

鹤长喙上翘呈钩状,引颈昂首伫立,两翅展开作轻拍状。拱背,垂尾。鹤首两侧插有两支铜质鹿角形枝杈。鹤的头、颈和鹿角上有错金几何纹饰,其它部位有铸成和镶嵌的云龙纹。

此器造型别致,是一件独具风格的青铜工艺精品。鹤和鹿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把鹿角插入鹤头,将二者置于一身,可称之为“瑞鹤”。古人把仙人乘车叫“鹤驭”、“鹤驾”。此器出于墓主人棺侧,可能反映了死者成仙升天的思想。

彩漆木雕梅花鹿战国

出自东室。出土时与笙、瑟同处,头插真鹿角,其腿的上方留有一方孔,原装有一物,可能是一面小木鼓

七青铜冰鉴   战国

通高61.5、边长62厘米重公斤。

这是古代用以冰(温)酒的器具。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

鉴和尊缶均饰以变形蟠螭纹、勾连纹和蕉叶纹等,并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此器结构复杂,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一件具有特殊用途的大型酒具。同时出土两件,造型、纹饰、大小均同。

世界最早的二十八宿天文图——战国黑漆朱绘星宿图衣箱战国(公元前—前年)长71、宽47、高40.5厘米楚人在天文历法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西周至春秋时期,楚国既使用周正历法,也使用夏正历法,这在春秋战国各国中则是独创。由楚人甘德(今属湖北)、魏人石申(今属河南开封)合写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这件衣箱通体彩绘,环“斗”字一周书二十八宿名称,是我国迄今发现记有二十八宿全部名称,并与北斗、四象相配的最早的天文实物资料,说明我国至少在战国早期就已形成二十八宿体系。它也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

八云纹金盏(含金漏匙) 战国 

盏通高11、口径15.1厘米重克

匙长13厘米重56.45克

直口,方唇,浅腹,平底。三个凤首形矮足。腹上部有两个对称的环耳。盖略大于盏口,盖沿有三个等距离的外卡。盖顶有一个圆形捉手。盖面和盏口下饰云纹、绹纹、勾连雷纹、蟠螭纹等。盏内放置金漏匙一件,方柄圆身,器身镂空变形龙纹。

至迟到商代时,我国就出现黄金制品,但多为一些片饰。而此盏是仿铜的金制容器,反映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这是目前所见我国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1件。

曾侯乙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战国

长48厘米,宽8.3厘米,厚0.5厘米。全器由5块玉料分雕成16节,再以3个椭圆形活环及一根玉销钉连接。每节均透雕成龙、凤形或璧、环形,且两面阴刻龙、凤的细部和璧、环上的谷纹、云纹、斜线纹等。全器采用透雕、浮雕、阴刻等技法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该器出土时位于墓主头部,可能为冠上的玉缨(帽带)。第二节(图中从右往左数)玉璧上的云纹,是采用压地手法,璧的四周攀附四龙,这种形制是到战国晚期才广为采用;第十一节雕成三条蟠龙相连的玉佩状,龙身为“S”形,是春秋后期在中原开始流行的玉佩造型;十六节玉饰却巧妙地把它们用在一条大龙身上;第十二及十三节的玉饰,分别由双首相向和双首相背的蟠龙构成,每条龙身上各刻有一条龙;第十五节玉饰的两端,分别刻有立凤和凤鸟衔蛇图案,这种图案是南方楚艺术品中常见的题材,在漆器等绘画品中屡有发现。

透雕龙纹玉璜战国

全器共透雕出4龙6蛇

金镇战国

用器。镇顶有环钮。器身饰变形龙纹、重环纹、变形龙凤纹、云纹等

铜盖豆战国

食器。在祭祀与宴飨中,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beie.com/jbqc/13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