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利 http://m.39.net/pf/a_4621482.html
编者按:孙德汉先生退休后,先后编著出版了9部作品,有长篇从政回眸系列《一飞冲天》《三点一线》《五海四环》《七彩长虹》《九峰叠翠》及诗集《路水天歌》,有论述领导干部基本素养与关键能力的《领导干部三五七》,还有“三东”乡土文化研究丛书《聊关东》《聊胶东》《聊山东》(尚在编辑出版中),以及纪念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海归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法显》。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本文刊发孙德汉先生在蓬莱工作期间的同事、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其林先生七年前阅读其长篇回忆录后撰写的长篇读后感,与广大读者分享,也借此方式缅怀孙德汉先生的高尚品格与家国情怀,并感谢他在“阅读与写作”方面为社会做出的积极贡献。
“蓬莱共事难相忘,退休时节读华章,四十春秋铸辉煌,拓荒蹄印闪金光。”我的老上级孙德汉同志将他的新著五卷赠送给我,手捧巨著,爱不释手,用了一个夏季的时光,或在书斋里,或在居住小区的柳荫下,或在海风习习的松槐林中,认真阅读,细细品味。通读之后,情不自禁,欣然命笔,以吐老部下对老上级这五卷新著的读后之感。
德汉同志五卷新著的书名分别是《一飞冲天》、《三点一线》、《五海四环》、《七彩长虹》、《九峰叠翠》,共计二百多万字,是德汉同志对自己从政四十余年来的回顾。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回忆长卷,我简称之“一、三、五、七、九回眸系列”。合则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之美感;分则有各具千秋、独领风骚之韵味。读后则如醍醐灌顶,似饮琼浆玉液。
回忆录这种文学体裁的作品,往往是不容易写好的,搞不好,往往会落入千篇一律的臼巢,甚至跌入流水账的深渊,使人读后,如饮白水,味同嚼蜡。而德汉同志以他的睿智与胆略,以他的学识与阅历,以他的胸襟与视野,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在章节设立上巧妙运筹,在遣词造句上生动活泼,从而使整个回忆系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使人读起来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这部回忆长卷,记录了德汉同志从政四十多年来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描绘其从政四十多年来厚德载物的厚道为人;留下了其从政四十多年来勇于拼搏的足迹;述说了其从政四十多年来敢为天下先的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品尝着他人生经历中那些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滋味;吟唱着他从波澜壮阔的宦海生涯回归风平浪静的人生港湾之后的动人心曲......读罢这部别开生面的回忆长卷,掩卷而思,不由得想起当代诗坛泰斗臧克家的一首《老黄牛》诗句:“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也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德汉同志是从乡镇一级(当时称为人民公社)到县一级,又从县一级到地市一级,再从地市一级到省部一级,一级一级地拼搏奋斗,而被组织上逐级提拔上来的实干家,用胶东老百姓的俗话说:“是从缸眼里拔出来的。”在县这一级,我曾经与德汉同志在一个县委班子里工作过,这位“老班长”的为人与处事,工作思路与魄力,使我打心眼里佩服。我认为,在我党的干部队伍中,德汉同志就是一头“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拓荒牛”。在这部回忆长卷里,处处都可看到德汉同志那“深耕细作走东西”即“主政一地,造福一方”的奋斗“蹄印”。
一、初生之犊拓荒岛
年的7月2日下午,我们约定在烟台的黄海明珠岸畔会面,会面之后,由我驾车,与德汉同志同去养马岛,在环岛公路北坡的松槐林荫中,有一套供游人休憩的石桌石凳,我们便在那里坐了下来。在这七月流火的天气里,这真是一个凉爽的去处,浓浓的负离子伴随着松针与芳草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我说:“这树都是当年德公(我对德汉同志的雅称)领着栽的。”德汉同志说:“我只是开了个头,后来岛上的植树一直没间断过。”接着,他便将新著“一、三、五、七、九回眸系列”赠送与我,随后,我们便畅谈了阔别之情。
后来,当我读完《三点一线》中的第一章《牟平情怀》里的第一节《公社书记》后,掩卷而思,是天意?是巧合?是缘分?我们的赠书地点竟然会在养马岛,那天我们的确到岛上办事,办完事,我提议绕岛一周,看看老领导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于是我们就从岛前坡驱车向东,再由岛的东端而转向岛的北坡,便选择了那个有石桌石凳的松槐林荫坐了下来。
养马岛是德汉同志主政的起点。那一年,德汉同志二十六岁不到,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尚没结婚,便出任养马岛公社党委书记,当时还没有干部年轻化这一说。他是骑着自行车,带着铺盖卷来到海边,然后乘着岛上的机动舢板,到岛上赴任的。“第二天,我打算去每个村庄走一走,去山上看一看。当我来到山前的梯田一看,惊呆了......”德汉同志回忆说。为什么?一片荒岛。面对荒岛,他没有吓到,没有退却,犹如一头初生牛犊,头拱地,在荒岛上开拓了五年,搞了九大工程,即五通工程(环岛公路、电、水、广播、电话)、农田水利工程、水产科研工程、植树造林工程(环岛林带、山头带帽、田间成行、栽满村庄)、社会管理工程、科学种田工程、发展乡镇企业工程、基层班子建设工程、军民共建工程。最令人称颂的是,这荒岛孕育了他的“海堤情怀”——他在这里领导和组织人们修起了连接大陆的南北拦海大堤和岛前东西拦蓄大堤,这两条拦蓄大堤正如他在《九峰叠翠》散文篇中的《海堤情怀》所说的:“一可防御海潮,二可拦蓄淡水,三可新增土地、四是可使岛前形成一条沿海交通景观大道。”而正是修这条拦蓄大堤时,德汉同志在齐腰深的海水里“左脚掌搓在了一块长满海蛎壳的石头上,差一点栽到海里”,大家拽他上岸,“海滩上一步一个血印,伤口里面也塞进了泥沙,医院医生费了好大劲冲洗、缝针”,让他休息,他“哪能休息!又去工地,至今脚掌上仍有海蛎子锯齿形的疤痕。”读到这里,我在这段后面写下了“工作胎记”四个字,是的,这正是“这头初生之犊”在“拓荒岛”时用鲜血烙下的“蹄印”。
二、奋驾宁海登州间
五年的岛上拓荒岁月,使往日的荒岛改变了旧模样,岛上通了电、广播、自来水、电话、环岛公路、跨海大桥,结束了千百年来与外界隔绝、音信不通、交通不便、喝咸水、黑灯瞎火点豆油和煤油灯等历史,岛绿了、岛亮了,岛美了,当年新华社社长穆青撰写并刊发了长篇通讯《东方的夏威夷》,盛赞养马岛,一时间,到养马岛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人们络绎不绝,纷至沓来,养马岛在烟台,在山东,在全国,在全世界名声鹊起。同时也使德汉同志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形成了脚踏实地的实干工作作风,深得岛上父老乡亲们的爱戴。牟平县委领导的目光集聚到了养马岛,焦点在德汉同志身上,经推荐选拔并通过考试,德汉同志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因大学校舍未建好,入学要推迟一年,新的公社党委书记已经到任,德汉同志完全可以赋闲读读书,会会友,做做家务以报答贤妻对自己五年来的大力支持。可是他没有那么做,而是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加入到岛上的水利施工队,和乡亲们一起抬水管、抹管缝,吃住在工地。读到这一情节,无不使人动容,真乃上的厅堂,下的厨房,好一个孙书记,俯首甘为孺子牛。
高等学府毕业归来,正逢中央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实现“四化”,33岁的德汉同志当选牟平县长,三年县长,一年一大步,三年三大步,一年为全县人民办十件实事,三年办了三十件实事,还有一些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大事和方方面面的难事,德汉同志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驾辕犍牛,拉着牟平县人民政府这挂大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拼命向前。辛勤而出色的工作,深得牟平人民的拥护,更使烟台市的领导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