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汽车产业取决于传统汽车制造商与软件互联网公司的联手努力,对于中国车企与将在车联网与智能驾驶领域占据主导作用的BAT而言,中国自主品牌虽然投入逐年加大,但与世界汽车巨头相比,差距巨大;而在软件层面,中国本土公司正在迎头赶上。
文丨广州日报邓莉王燕
投入和回报虽然不一定成正比,但没有投入就不可能追求高回报。对于快速发展的汽车市场来说,传统汽车制造正在向新型科技“智造”转型,汽车公司如没有持续投入,就可能难以在汽车“朋友圈”中生存。
近期,普华永道(PwC)发布上市公司研发投资支出比《全球创新强》调查显示,大众汽车是全球车企中投入最大的,今天有媒体将这份报告中公布的全球汽车巨头的数据和国内自主品牌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数据进行了对比。从研发角度,对于众多高喊从汽车制造业向高科技出行公司转型的大潮中观察哪家车企是玩真的,也最有可能成功。
世界汽车巨头:大众最舍得投入研发,年投了亿美元
首先看看全球领域,哪家车企对研发投入最高。普华永道(PwC)近期发布的《全球创新调查》显示,经过世界上一千家上市企业年的研发投资支出调查,世界汽车产业年研发投资亿美元,增长了15.2%,是研发支出的第三大产业。其中,大众汽车是世界汽车公司投资最多的公司,年在研发领域上投资了亿美元。
普华永道指出,大众在今年大力投资人工智能、车联网,该公司宣布将到年投资亿欧元研发电动车、自动驾驶、汽车服务和数字化领域。
根据分析,大众去年的营业额为亿欧元,研发支出占营业额的5.7%。
此外,数据显示,在研发投入领域排在大众后面的汽车企业则包括,丰田(98亿元)、福特(73亿元)、通用汽车(81亿元)、戴姆勒(78亿元)和本田(65亿元)。
普华永道同时指出,中国的企业越来越注重研发,年研发投资支出增长最快,增幅达34.4%。
国内市场:上汽、比亚迪和广汽是研发“优等生”
中国车企在研发方面投入又是多少呢?记者根据今年上半年各大上市公司财报中公布的具体研发费用,研发费用最高的三家车企是,上汽集团61.65亿元、比亚迪(包含其在电子、手机部件等业务投入)37.19亿元和广汽集团17.07亿元。
此外,长安汽车、东风集团、华晨中国虽然未在财报中公布研发支出的具体费用,但均表示研发投入较上年增加。
年上半年上市车企研发支出
车企研发投入
上汽集团 61.65亿元
比亚迪 37.19亿元
广汽集团 17.01亿元
长城汽车 15.04亿元
北汽股份 11.09亿元
福田汽车 10.41亿元
江淮汽车 9.25亿元
江铃汽车 8.21亿元
宇通客车 7.64亿元
一汽轿车 3.29亿元
(统计:广州日报,数据来源:各车企公布资料)
记者留意到,以上车企都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投入大笔研发费用,如投入最大的上汽集团其研发成果也开始显现,上汽荣威上半年总计销量近24万辆,同比增长近40%。
记者查看上汽集团近三年的财报发现,上汽集团年的研发费用为83.71亿元;年为94.09亿元;年为.62亿元,上汽集团投入的研发费用一直居高不下。
同时,研发投入逐年提高的广汽集团也在智能网联、造型设计、节能环保与自适应动态控制技术领域有诸多研发成果,如自主研发的传祺2.0TM发动机、自然语音交互系统和无人驾驶技术等,技术正成为广汽全新的制胜武器。
广汽集团今年前十月销量同比增长13.24%。
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规模较大的主流汽车集团中,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占比最高的是广汽集团,达到了4.59%,共投入17.07亿元。
现状:国内与国外投入占比存在差距
近日,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技术进步要求高的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纳入经营业绩考核。
记者留意到,近几年中国车企越来越重视研发,但从数据上看,中国车企与国际车企的研发投入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据欧盟委员会(EU)机构的数据显示,大众集团、戴姆勒、宝马研发投入分别高达.35亿、87.11亿、61.08亿欧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分别为5.7%、5.3%和6.2%,此外,半数跨国车企研发投入占比达到4%以上。
但在中国车市,即使是研发费用投入最大的上汽集团,其今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占比也仅为1.33%,不及大众集团十分之一。
而且,我国自主车企在技术研发投入方面,有着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其中有三家低于1%,最低的金杯汽车只有0.16%。
研发投入不大的车企,其市场竞争力也是明显不足。
如在全球,韩系车企在研发投入上的占比历来排在后面,事实上如今韩系车的产品在汽车行业飞速发展之下,逐渐显现颓势,缺乏技术支持和创新性是关键原因。
但值得肯定的是,从比例、金额上来看,国内外车企在研发上的力度已经越来越接近了。
专家:“弯道超车”需要核心技术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指出,汽车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且利润并不算高的产业,同时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长,一款车型从研发到最后销售,少则两三年,多则五六年的周期,有时甚至几个亿的资金砸下去也看不到任何回报。
但随着跨国车企股比开放,在汽车产业“四化”趋势下,车市的竞争非常激烈,中国车企要想弯道超车,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
如果车企一味追求业绩,忽略核心技术的开发,早晚会因为透支未来而陷入发展的困境。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指出,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优势,最终提高企业绩效,这些都与研发投入密不可分。
研发投入是汽车企业保持充足竞争优势、做大做强中国汽车产业的关键。业内人士指出,除了资金的投入外,研发人才的投入和投入占比,将决定一家车企的直接竞争力。
对于汽车企业,如果说颜值的进步是改变的开始,那么技术的升级则是品牌向上的关键。
另据撇开汽车产业,在普华永道的这份报告中,同时统计了在过去一年美国科技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与中国的对比,其数据是美国科技公司是中国科技公司的5倍。
这份报告统计的数据都来源于上市公司,中国领先的是阿里和腾讯,相比年中国有家公司进入全球研发Top,而10年前仅有14家。
美国公司在一个关键领域保持着相对于中国竞争对手的主要优势:研发支出。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显示,中国公司在研发方面每投入1美元,美国公司则投入5美元。
中国的科技巨头BAT(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的研发支出在全球排在45名开外。
高风咨询公司(GaoFengAdvisoryCompany)首席执行官谢祖墀(EdwardTse)表示,这种差异反映出中国企业在过去10年的创新方式中,擅长“应用现有技术,而非原创性研究”。他将移动支付和即时通讯应用作为例子。
不过,普华永道的数据没有包括民营企业,这就将华为排除在外了。华为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表示,去年在研发方面的支出超过亿美元。
美国仍是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最大的国家,不过中国正在缩小这一差距
普华永道(PwC)统计的数据是截至6月30日的上一财年,所统计的全部公司的研发支出达到创纪录的亿美元,其中亿美元来自美国本土企业。
普华永道称,中国的研发投入达到了亿美元,而在年这一数字仅为70亿美元。研发支出最高的Top企业之中,中国公司有家跻身其中,而10年前仅有14家。
EdwardTse表示,研发支出的增加反映了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面临的压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5G和自动驾驶汽车领域。
报告的主要作者、普华永道美国工业产品业务主管BarryJaruzelski表示:“美中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而且还在继续缩小。”
“如果这两条线在未来10年内发生交叉,也不会令人感到震惊。”
在中国研发支出最高的企业中,阿里巴巴的研发投入是36亿美元,互联网巨头腾讯的研发投入是27亿美元。
相比之下,在所有上市公司中研发支出最高的亚马逊(Amazon)是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研发投入是亿美元。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美之间在互联网产业的投入方面,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智驾编注:
未来的汽车产业取决于传统汽车制造商与软件互联网公司的联手努力,对于中国车企与将在车联网与智能驾驶领域占据主导作用的BAT而言,中国自主品牌结速了研发零投入的历史,虽然投入逐年加大,但与世界汽车巨头相比,差距巨大;而在软件层面,中国本土公司正在迎头赶上。
二者结合,自主品牌的看点正越来越多。
中国车企研发投入50强上市公司
全球排名公司研发投入/公司营收/研发比重
45阿里巴巴集团36亿美元/亿美元/14.4%
56鸿海精密28亿美元/7亿美元/1.7%
57台积电27亿美元/亿美元/6.3%
59腾讯控股27亿美元/亿美元/7.3%
77中兴通讯20亿美元/亿美元/11.9%
78百度20亿美元/亿美元/15.2%
81联发科19亿美元/80亿美元/24.0%
83中国建筑19亿美元/0亿美元/1.2%
84中国石油19亿美元/亿美元/0.6%
89中国中铁18亿美元/亿美元/1.7%
98上汽集团17亿美元/亿美元/1.3%
中国铁建16亿美元/亿美元/1.5%
中国中车16亿美元/亿美元/4.9%
中国交建13亿美元/亿美元/1.9%
美的集团13亿美元/亿美元/3.5%
联想集团13亿美元/亿美元/3.0%
携程13亿美元/41亿美元/30.8%
中国电建12亿美元/亿美元/2.9%
中冶科工12亿美元/亿美元/3.1%
京东10亿美元/亿美元/1.8%
中国石化10亿美元/亿美元/0.3%
宝钢集团8亿美元/亿美元/1.8%
京东方8亿美元/亿美元/5.4%
比亚迪7亿美元/亿美元/4.6%
潍柴动力7亿美元/亿美元/3.2%
上海建工集团7亿美元/亿美元/3.2%
青岛海尔7亿美元/亿美元/2.8%
网易7亿美元/83亿美元/8.1%
北京汽车7亿美元/亿美元/3.2%
台达集团6亿美元/75亿美元/7.5%
中国能建5亿美元/亿美元/1.5%
东风汽车集团5亿美元/亿美元/2.7%
长城汽车5亿美元/亿美元/3.3%
华硕5亿美元/亿美元/3.4%
纬创5亿美元/亿美元/1.8%
海康威视5亿美元/64亿美元/7.6%
上海电气5亿美元/亿美元/3.8%
联华5亿美元/50亿美元/9.2%
和硕4亿美元/亿美元/1.1%
群创光电4亿美元/亿美元/3.9%
广达4亿美元/亿美元/1.2%
中船重工4亿美元/60亿美元/7.2%
中芯国际4亿美元/31亿美元/13.8%
搜狐4亿美元/亿美元/3.3%
长安汽车4亿美元/亿美元/1.2%
日月光4亿美元/98亿美元/4.0%
中国通信服务4亿美元/亿美元/2.7%
仁宝4亿美元/亿美元/1.3%
瑞昱半导体4亿美元/14亿美元/27.5%
347安全科技4亿美元/19亿美元/19.8%
[资料来源:广州日报新智元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