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华建集团华东总院事业三部获得了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金杯团队荣誉称号。一个企业有企业文化,那么一个团队也有团队文化。问及这个金杯团队的团队文化时,华东总院第三党支部书记、事业三部副总经理袁舫简洁而有力地回答道:“铁军精神、传承创新”。华建集团总经理张桦曾经在华东总院事业三部承接浦东机场T2航站楼时评价这支团队是集团的“铁军”。正是这种铁军意志锤炼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正是这种铁军精神鼓励着团队坚持创新与原创,保持砥砺前行的初心,为城市建设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气贯如虹的美妙乐章。
Q:请谈谈这个“金杯”团队是如何炼成的?
A:华东总院事业三部的历史远溯至60年代,从虹桥T1航站楼设计开始,东方明珠,东方艺术中心,京西宾馆,江苏大剧院再到浦东机场,虹桥枢纽等等很多上海地标性建筑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都出自这个团队之手。在上海市立功竞赛三十年的发展中,团队始终伴随着上海的发展而成长,为上海建设国际性大都市添砖加瓦。
团队淬炼的核心是“创新”和“原创”。在“创新”层面,团队提出“产学研一体,知行合一”,即发展高端、前端技术,研究核心技术,科研结合生产,项目前期同步来做科研,为生产提供支撑,知行合一。比如年,我们成立了院交通专项工作站和商业专项工作站,专项化团队整体一起参与科研建设。在“原创”层面,团队立足原创,开拓市场,承接的项目中原创项目占80%以上,其中很多都是国家或者区域的重点项目。
虹桥枢纽
浦东机场卫星厅
江苏大剧院
Q:所做项目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有没有特别让人感动的人和事。
A:我个人觉得印象最深刻的项目是我们团队投入精力最多的,并且最具成就感的虹桥交通枢纽设计,它是一个超级枢纽,国内独一无二,这个项目集中反映了我们的设计理念,包括功能优先、空间创造、建筑表达以及我们对高度复合的综合体的思考等各个方面。建筑师都有一种情怀,建筑就像他们的孩子,出生以后要看“他”成长,看“他”在使用过程中的反馈。项目建成后,我们团队还在一直做跟踪研究,对业主的反馈意见进行调整、修改,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希望把设计思路一直贯穿实施下去。同时,在这不断反馈和调整的过程中,也为我们今后的项目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虹桥枢纽项目从交通建筑理念的形成以及与国际设计的接轨的角度来说,对团队都是非常重要的。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为能够有机会参与这个项目感到欣慰与自豪,因为在国外极少有建筑师能够有机会来做这个建筑。它是时代赋予建筑师的机遇,我们团队也将以优秀的设计以及工匠的精神回报这个时代。
至于感人事迹,其实几乎每个项目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团队设计师们的付出与牺牲。比如乌鲁木齐机场设计团队克服了艰苦的现场条件和离沪千里的思家之情,在现场第一线成立项目党支部,党、工、团联动帮助员工更好地适应当地生活与工作节奏,并组建先锋突击队,提前3个月高品质地完成初步设计;港珠澳大桥珠海现场服务团队放弃所有节假日,驻守人工岛。许多青年设计师初为人父母即告别年幼的孩子,甚至还有人结婚当天急急忙忙赶来完成婚礼,第二天又匆匆回到项目上。他们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尽职尽责,对项目的认真负责而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在他们身上也体现了当今社会一直提倡的“工匠精神”。
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
Q:您觉得团队的优势是什么?短板是什么?如何克服?
A:前面我也提到了,我们团队的优势在于非常重视科技研发和项目原创,以专项工作站为依托,通过科研课题,结合大量项目实践,进行有体系有基础的技术创新。同时,高度重视原创,多次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和国际建筑设计大奖,改变了过去外方出方案,中方建筑师画图的传统模式,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当然,我们也存在着一些短板亟需突破,比如由于项目巨大,设计及施工界面和标段繁多,在设计统筹管理和技术把控方面客观上对团队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这成为团队眼下需面临解决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团队在下一阶段将有意识培养执行建筑师夯实级配,与工作包相结合制定一体化的技术标准和设计统筹管理标准,大力推进BlM的项目全覆盖。
乌鲁木齐机场
Q:团队有怎样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目的是什么?
A:近年来,华东总院事业三部打造了“育林工程”团队培养品牌,不断创新青年成材和专业化团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形成“选苗、育林”的长效机制,打造高效优质的专项化人才培养平台。比如,多维度开展“党、工、团”三联动,构筑“选苗、育林”平台;立体化促进“产、学、研”三结合,建设“技术育人”平台;针对性进行“传、帮、带”,拓展个性化的“思想育人”平台。同时,搭建关键岗位平台、重大工程实践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发展平台,加强“选苗、育林”,培养锻炼人才、提升造就人才、打造企业核心人才。
在系统化平台的选择上,党支部重点研究了机场专业化团队的发展轨迹、梯队构成、技术储备等特点,使“育林工程”落在实处。机场团队骨干层分为四个层级:第一级总监,第二层级副总监、总监助理层,第三层级是可以独立承担大项目的青年骨干,第四层级是“潜力股”,各专业负责人。团队结合工程设计项目实践及重点业务知识培训等多维度的培养手段,为年轻人成长提供舞台,落实培养措施、拓展岗位空间,团队注重“设计大师”和“上海工匠”等高端人才的培养,同时重点加强培养面向国际的建筑设计价值链前端的专项化人才、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
团队TIPS
“华东总院事业三部现有成员人,平均年龄35.4岁,博士2位,硕士占60%以上,高级职称占1/4,完成的项目有虹桥T1航站楼、西郊宾馆、东方明珠、东方艺术中心、世博演艺中心、新世界、港汇广场、国金中心、东郊宾馆、兴国宾馆、京西宾馆、浦东T1航站楼、浦东机场T2航站楼、(一体化交通中心),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模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南京禄口机场二期工程(T2航站楼及陆侧交通中心综合体),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乌鲁木齐机场,浦东机场三期工程卫星厅、天津大剧院、江苏大剧院(中国第一个国人原创中标的省级大剧院)、磁悬浮龙阳路车站和浦东机场车站、长沙冰雪世界、上海冰雪世界、中央商场改造等等,获得多个国家金奖银奖,及亚筑协奖。
华东总院事业三部在年拿到了集团第一个全国职工小家,建设系统先进党支部、全国青年文明号、上海市青年突击队、上海市青年文明号、上海市创新团队(全市3家)、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班组)、2次荣获上海市立功竞赛金杯团队等等。团队还培养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巾帼标兵、上海市建设功臣等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