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近年来蓬勃发展。图中,今年年初投入使用的黎明大街位于金日成综合大学及保存朝鲜已故领导人遗体的锦绣山太阳宫附近。
记者JohnLyons/JonathanCheng
摄影PaoloBosonin/AndrewDowell
作为朝鲜的展示窗口,首都平壤的景观设计处处昭示着这个国家的核武野心。
为核科学家新建的公寓大楼楼顶矗立着巨大的原子雕塑。人行天桥、路灯以及建筑外立面都装饰着原子图案。
炸弹意象充斥着日常生活:在一所孤儿院里,孩子们的玩具车不是小卡车,而是塑料做的火箭发射车;商店贩卖着洲际弹道导弹纪念邮票;连西饼店出售的蛋糕上都是蓄势待发的火箭造型。
在平壤一个孤儿院里,孩子们玩着塑料枪炮。
一款以朝鲜火箭造型为装饰的蛋糕。
这是《华尔街日报》(TheWallStreetJournal)记者自年以来的首次平壤之行。在这趟行程中,朝鲜政府官员反复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个讯息:朝鲜绝不会放弃核武,决心为此忍受经济制裁,甘冒与美国开战的风险。而平壤随处可见的原子美学也不断强化着这一点。
“你们来不及了,我们已经成长起来了。”朝鲜外交部美国研究学院副院长李容弼(LeeYongPil)说,“我们刚刚凭借核武赢得了战略地位,任何企图破坏这种地位的对话我们一概不感兴趣。”
本报记者于9月14日至19日在严密控制之下对平壤进行了参观采访,时值美国与朝鲜——全世界最残暴和封闭的政权之一——的关系日趋紧张之际。就在我们抵达平壤的次日,朝鲜发射了一枚弹道导弹飞越日本上空。采访团踏上回程数小时后,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如果平壤的侵犯促使美国被迫捍卫自身及盟友的安全,那么美国将“彻底摧毁朝鲜”。他还说“火箭人”(指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自寻死路。
该图示意了朝鲜近30多年来发射导弹射程的不断扩大。
记者团飞抵平壤当天,朝鲜国家新闻机构就美国敦促联合国通过对朝鲜经济制裁一事发布新闻稿,说所有“美国佬都该被打死,就像疯狗活该挨棍子一样。”
在平壤有着玻璃墙的新国际机场,前来迎接《华尔街日报》记者的是两名身穿黑西装的外交官,他们态度友好,英语流利,措辞也更审慎。
在接下来的数天中,我们在监督引导下对朝鲜官员进行了采访,参观了平壤的地标建筑,还与个别当地居民做了简短交流。平壤政府通过这一系列有《华尔街日报》及其他几家美国媒体参与的活动进行了罕见的外延宣传,陈述了其坚持核武计划的理由。美朝两国并未建立外交关系,即使是非正式接触也十分有限。
在朝鲜开展报道活动必须经过朝鲜政府的明确批准,参访者还会受到严密监视。朝鲜政府官员答应了记者参观工厂和商店的请求,但参观对象都是政府挑选的。而有些请求,比如记者提出见一见在平壤某大学工作期间被拘留的两名美国公民时,则遭到了拒绝。
陪同人员同意记者与沿途遇到的平壤居民交谈,但问答都由朝鲜方面人员翻译,至于人们能否自由表达心声不得而知。
视频:《华尔街日报》记者镜头下的平壤生活
朝鲜官员说,他们的武器(包括被设计用来攻击美国本土的核弹)仅为自卫用途。他们说,自年美国在韩国驻兵以来,美国对朝鲜的袭击威胁从未间断,而这些武器是结束威胁的必要手段。朝鲜官员称,他们希望在一个威慑体系下迫使美国与朝鲜和平共存,就像冷战期间的美苏两国一样。
朝鲜官员在一些叫人难以作答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好奇心,比如:特朗普总统的首席顾问是谁?国务卿蒂勒森(RexTillerson)的职位坐稳了吗?一名官员还中药白癜风的治疗方法北京看白癜风那个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