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力
一座青州城,半部宋朝史■老迟到
阝勹
01青州为古代“九州”之一,我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儒家经典著作《周礼》称:“正东曰青州。”追溯青州,有多年发展史,多年确切文字记载文明史,多年建城史,年山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光辉史,还有短暂12年国都的辉煌史。悠久的历史,积淀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走出了一位又一位魅力无穷的历史名人。
回望北宋时期,这片海岱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灵气所钟,风雅云集,形成了丰厚而独特的风韵。即便在“万国咸通”的东京开封看来,青州其地位之要,英贤之众,名声之显,都是数一数二的,可谓独占鳌头、不可小觑。
走进青州,沿着时间轴线,穿越时光隧道,领略历史的厚重与辉煌,感怀那些可爱的人,感悟其品质和节操,不失为一件乐事。且行且思,与青州关联,并且名留青史的人,济济一堂,仿佛由远及近,依次缓缓而来。
在即将走近的身影前面,首先上演了一出好戏。时间定格在公元年,男主角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基称帝,享国年的大宋王朝由此开端,赵匡胤成为宋太祖。
16年后,太祖之弟赵光义继任,史称宋太宗。
哥俩不愧是亲兄弟,在强化中央集权和文官政治上,心思都是一样的,也都下了功夫,收到了效果。后来,经过太宗南征北战,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局面,社会安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
02镜头切向青州城外,在城东40多里,有户王姓人家,祖上为避战乱,逃难于此。
北宋建国18年后,王家添一男孩,其父因仰慕大儒曾参,认为再世,为其取名王曾。
王曾打小就聪明,加上勤奋好学,深得父母宠爱。但是,他命运不济,八岁而孤,由叔父抚养长大。
24岁那年,王曾参加殿试,连中三元,被赞为“王佐器也。”状元及第,换作谁都肯定兴高采烈。消息传回家乡,当地为之自豪,但他没有被冲昏头脑,更没有得意忘形。
仪式感这种事,自古就有,并非现在的发明。府官想得很周到,组织百姓列队,敲锣打鼓,吹乐奏歌,准备来个热烈欢迎,隆重祝贺。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王曾耳闻后,变被动为主动,脱了官服,换上便装,骑着毛驴,悄然进城,拜见府官。一场对话,还原了当时情景。
“听说您来,已派人迎候,没等禀报,您已到了。”一府之官,面对青年后生,居然用了“您”字,如在日常,衙门大门朝南开,那是断然不可能的。
“中个状元,只是侥幸,岂敢惊动大人?又怎敢打扰父老乡亲?”
“您这哪里话?我们理所应当,应当的……”恭维,阿谀逢迎,巧言令色,好话不止一大堆。
“大人您这不是增加我的过失吗?恕在下无礼,只好改姓换名进城来。”
“您称得上真正的状元啊!”一声赞叹,由衷之言,应当没掺半点假。
辞别乡邻,从青州走出去的王曾,带着一方故土的质朴和敦厚,严整稳重,勤勉清廉,他一步一个脚印,以出众的人品和卓越的能力,官至礼部尚书,迎来了事业的高峰,终成一代名相。
然而,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官至副相,似乎是道坎,考验着王曾的心志。有史为记,他为人端厚,不畏强权,履职尽责,从不滥用职权。身处权力的漩涡,道不同不相为谋,得罪权贵,受到排挤,甚至引火烧身,在所难免。王曾被罢了相,并且两度拜相,两度被罢。
拜了被罢,罢了再拜,如此折腾,在北宋任相的历史上,不止王曾一人,反复上演,并非笑话,而是事实。
面对挫折,王曾没有士气低落;面对命运转折,他也毫不气馁。贬出京师,王曾带着一腔热情,出任青州等地。无论身在何方,他都兢兢业业,无怨无悔。
在青州,他清明治政,敦励教化,倾力兴学,倾心为民,以其担当作为,取得骄人政绩。百姓感其恩,念其情,颂其绩,自发为之画像,又立生祠。这是一种怎样的待遇?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真情实感,真挚表达,纯朴而又厚重,不带半点矫揉造作。
带着梦想走出青州的,还有很多。他们奋发努力,清廉正直,位高权重而不居高临下,即使发落地方,都勤政安民,皆有建树,名声至远。
03走出去的,青州引以为傲;而来青州之任者,同样是青州的骄傲。
北宋名相寇准,如王曾一样,曾经两度入相,其人其事,伴随评书《杨家将》进入街头巷尾,他以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而闻名于世。
这一天朝上,文武百官,整冠肃立。轮到寇准上奏陈事,他直言极谏,忠言逆耳。
宋太宗听不下去了,脸上阴云密布,实在挂不住了,便愤怒地从龙座上站起,一个转身,打算回宫。
想逃避?话还没说完哪!这哪成呢?寇准急了,扯住龙袍,不依不饶,直到问题圆满解决。事后,太宗彻底想通了,他没有责怪寇准,反而不无得意地说:“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这就是寇准,胸怀忧国忧民之心,天不怕地不怕,犯言直谏还受夸。
个性直率,最容易得罪人。对于寇准而言,他从不去想这些,也从不去管这些。因为他的心中,永远装着整个大宋王朝,既然为官,就要尽忠尽责。可是,惹恼了皇帝,一旦怪罪下来,那是吃不了兜着走。
有一天,因和同事意见有异,产生严重分歧,传到太宗耳朵。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寇准被免,赴任青州。
寇准远离京师,青州河清海晏,百姓安居乐业;而在皇城拍板驱逐他的那个人,身边少个敢说的、能吵的,表现得郁郁寡欢,闷闷不乐。
宋太宗深深感到,自己好像离不开寇准了。他经常询问近臣:“寇准还好吗?他在青州怎么样呀?”一份深情厚谊,一份超越君臣关系的牵挂。
仅仅一年光景,寇准奉调进京。他马不停蹄,立刻进宫,参见太宗。君臣,知己,一年很短,但又很长,刚一见面,要说的很多,话都至关重要。
“你怎么现在才回来?”太宗望着寇准,很是深情地问,有些责怪,也有些过意不去,就差一句:“朕想死你了!”
“臣是被贬之人,没您召见,臣不能回。”寇准是谁?他足智多谋,心平气和,似乎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倒有些外交辞令的味道,没有埋怨,也没有喜形于色。
“是立太子的时候了!”太宗伤感起来,似乎迫在眉睫,他望着寇准:“依你看,应该立谁?”
当时,太宗打算传位,却面临两难选择,或传其子,或给其弟。自己上位,前任不是爹,而是老大哥。坊间传说,纷纷扬扬,但事实摆在那儿,如果按这个套路,理应传给自家兄弟,但想到亲骨肉,心有不甘,能不闹心吗?
先前,曾有大臣上疏请立太子。结果,龙颜大怒,被贬流放。此后,朝野上下,鲜有再敢议论者,众臣莫衷一是,讳言立储之事。
兹事体大,绝对属于核心机密。太宗能畅开心扉,足见寇准在其心中的地位。
其实,寇准拿捏得很准,连皇帝都会头疼的事,只要先开口,事情就好办。听罢问话,他胸有成竹,但并没急着直接回答,而是阐述一个道理:“为天下选择国君,既不要跟后妃宦官商量,也不要跟近臣谋划,而应该选择众望所归,并且能担大任的人。”他强调的是品质、能力和担当。
话是好话,理也不糙。太宗非常赞同,责人退下,沉思良久,轻声问:“襄王怎么样?”
寇准暗喜,正是心中设想推荐之人,便不露声色,顺水推舟:“知子莫若父。您既然认可,这事得抓紧呀!”
转过年来,宋太宗高调宣布,立襄王赵恒为太子。两年之后,太宗驾崩,太子登基,是为真宗,北宋第三个皇帝。
公元年,宋真宗执政第7年,辽军大举南下,长驱直入,攻进大宋境内。
此时,面对来犯之敌,北宋王朝很尴尬,几无可用之武将。造成这种窘境,始自太祖,他拥兵起家,担心上行下效,想出一个妙招,“杯酒释兵权”,坚持守内虚外,从而使大宋王朝走上重文轻武之治。
关键时刻,拉不出,冲不上,谈何打得赢?朝廷上下,弥漫着一种消极氛围,不抵抗主义盛行,占据主流,主降者多,跑路者多,主战派寥寥无几,孤掌难鸣。
朝上,死一般寂静,谁都不愿开口。时任宰相寇准,气不打一处来,他挺身而出,力排众议,谏言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对妄议迁都者,格杀无论。
最终,真宗挂帅,双方议和,签订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长达40多年的战争,开启了边境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寇准之功,有目共睹,真宗对其十分敬重。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政敌的陷害,妥协派的嫉恨,为他带来不测之祸。蒙冤遭贬,罢相被逐,寇准再次被逐出京城。这次流放得更远,到了岭南之地。
年轻时,寇准写下一首诗:“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一语成谶,年10月,他在雷州家中病故,客死异乡。
身怀济世之才,殚精竭虑,始终不渝,为了大宋江山,即使身处逆境,仍保持着高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这便是寇准,敢说敢做,敢当敢为,万古忠魂依海角,一片丹心照汗青。
04这一年,远在南方的寇准,追随先他一年辞世,视为知己的仁宗皇帝去了;而在北方的青州,出生将门的曹玮来了。
曹玮,其父为开国名将曹彬,戍守边疆,抵御契丹入侵,屡建战功。据记载,他以驭军严明、赏罚立决著称,为将四十年,未曾失过手。治军用兵,有勇有谋;沙场点兵,沉稳老练;备边御戎,战功赫赫,子承父业的曹玮,以其出色的才能和战绩,在西北边防树起一面旗帜,成为北宋一代名将,在中国战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然而,如此功臣,生不逢时,进入朝廷,遇到奸臣,遭到时任宰相丁谓诬陷,屡次被贬。
及辗转至青州时,曹玮已是知天命之年。到任后,尽管年迈,但他从不以慵懒拖沓为借口,勤于政事,服务于民,声望高,口碑好,百姓铭记在心。到了明朝,当地祭祀“青州十三贤”,其名镌刻于碑,为青州任上唯一的武将。
05北宋名相富弼,曾两度出使辽国,不卑不亢,仁而有威,被贬后赴任青州。
面对命运转折,有的人意志崩溃、颓废消沉,有的人坦然面对、安之若素。富弼当然属于后者,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一如既往,事亲至孝,待人温厚,名声远播。
赴任后,他抱忠义之志,强威武之军,行爱民之实。最典型的,是遇到黄河水灾,他亲临现场,亲历亲为,救灾有方,救济有法;最得力的,是工作中洞察秋毫,他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悉心训练步兵,提升战斗力,深得朝野好评。
恋恋不舍欲离去,依依惜别众乡亲。富弼是带着万众祝福离开青州的。离任后,民众没有忘记这位青天大人,自发建起“富公亭”来纪念。
06接过富弼“接力棒”的,正是称他“王佐才也”的范仲淹,一位妇孺皆知的政治家、文学家。
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仲淹都为政忠厚,泛爱乐善。在他身上,闪烁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崇高品质的光芒,他把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百姓的利益根植在心中,永远放在第一位,并践行不止,直至病逝南下赴任途中。
人们心怀感恩,为了纪念他,把当地“醴泉”改称“范公井”,建亭起名“范公亭”。现在,始建于北宋的“范公亭公园”,经过历代修葺,环境优美,愈发古朴典雅。后人对范公的景仰之心,崇敬之情,可见一斑。
物之以名,建亭以念,是至上荣誉,是无尚尊敬,是深切怀念。或许,这是人们情感表达的最好方式!
07年深秋,青州迎来了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者。他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开启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等身的欧阳修。
11年前那个春天,四川眉州的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进京赶考。担任主考官的,正是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
有份答卷,语言流畅,说理透彻,被人普遍看好。欧阳修怀疑是自己弟子曾巩,为了避嫌,忍痛割爱,降了一个名次。
当时阅卷,实行糊名制。等到揭榜,发现乃苏轼大作,他与状元失之交臂。欧阳修为自己的误判而自责,感到很遗憾。
尽管名次降了,但是苏氏兄弟仍然脱颖而出,双双中第,轰动京城,连仁宗皇帝读了文章,都喜不自禁,连连赞叹:“我今天为子孙得到了两位宰相!”
欧阳修以其卓越的识人之明,为北宋王朝和整个文学史作出突出贡献。他曾预言:“30年后,文坛将是苏轼的天下!不会有人记得我欧阳修,但必定会记得苏氏兄弟。”居高位而不目中无人,谦虚谨慎,虚怀若谷,格局之大,品质之优,形象之伟,令人无比钦佩。
正处于北宋变革时期的欧阳修,虽有慧眼识珠之能,但他从不见风使舵,赴炎趋势,而是一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利国利民的大局出发。因此,在支持变法中触动权贵,在坚持旧法合理的部分时惹怒改革派,他3次被贬外放,任职过滁州、扬州、颍州。
已到暮年的他,带着极不情愿的心情,由亳州转任青州。即使心中有一百个不愿意,但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只能服从。既来之,则安之,绝不应付,要对得起良心,更要对得起黎民百姓。欧阳修以其担当作为,在青州的短暂3年,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
新官上任三把火。见多识广的欧阳修,概莫能外。他大刀阔斧,精减衙门事务,所作所为,皆为方便群众,套用当下话,即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通“最后一公里”,采取了系列切实为民的举措。
这一招果然有效。据传,仅过2个月,“官府如僧舍”,上访的、告状的、诉讼的、找官论理的,门可罗雀,几无可见,官府门前,一片冷清。过了两年,“年时丰稔,盗讼稀少。”他在诗中写道:“年丰千里无夜警,吏退一室焚清香。”平安青州,人们生活富足,社会安宁祥和。不难想象,在古城生活的人们,有着怎样的一种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曾任职副宰相的欧阳修,其治青州,如烹小鲜。没有繁忙公务缠身,这位喜欢山水风光的“旅游达人”,尽管年岁已高,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永远有自己的乐趣。你看,南阳河畔,有他漫步的身影;表海亭里,有他凝神望远的背影;甚至田间地头,都会见到他深入走访的身影。
工作没撂,还寄情山水,赋诗著文,欧阳修简直是个“能人”。他在青州任上,留下了许多美好诗篇,《春晴书事》中写道:“莫笑青州太守顽,三齐人物旧安闲。晴明风日家家柳,高下楼台处处山。”你看,古城的天,是晴朗的天;古城的风,是明朗的风,家家有柳,处处有山,楼台巷间,熙熙攘攘,一派欣欣向荣、欢乐祥和景象。
来时不愿,去时不舍。欧阳修是性情中人,他很喜欢青州,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情,都留在他不朽的诗文里。得以闲暇,他精心修改著名的祭文《泷冈阡表》,盛赞父亲孝顺仁厚、母亲勤俭持家,并用当地有名的青石镌刻成巨大墓碑,运回江西老家,安置在双亲墓前。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欧阳修虽是疲惫之躯,却得心应手,克己奉公,为后世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人们把他与富弼、范仲淹并称“青州三贤”,并专门建有“三贤祠”,供人瞻仰缅怀。
如今在青州古城东南角,将始建于唐代、欧阳修赴任青州居住的“山斋”,开辟成以他名字命名的纪念馆,详细展示了一代文豪主政青州的感人事迹和伟大的文学成就。
两袖清风存正气,一间陋室透书香。这是对欧阳修一生最好的诠释。
08北宋王朝的年间,曾在青州府任职的正副宰相多达16人,他们都是可尊可敬、可歌可颂之人。诸如,经历两次罢相又两任青州的李迪;精通经史、学识渊博,在南阳河上建起万年桥的夏竦;历任四朝、出将入相50年,精兵简政、安定危局而名闻四夷的文彦博;通晓律令、擅长吏事,知人善用、执法如山的天子御史,提携过政史文名家司马光和一代武将狄青的庞籍……他们有的已为名相宰辅,带着素养和胸襟从京师来;有的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至相至辅,都为北宋王朝立下赫赫功勋。
北宋的青州,人才济济,灿若繁星,不管是走出去的,还是来上任的,身上都有一种光芒,照亮了古城,点燃了希望,引导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走进古城,走近名人大家,展开一场心灵的对话,就多了一次感受他们精神品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
09写到这里,不禁想到宋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易安居士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在济南章丘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家境优渥,其父藏书甚丰,可谓汗牛充栋,她从小受到熏陶,文采出众。
有年元宵节,发生了一个才子遇佳人的美好故事。男主角因拜读诗词而心生仰慕,邂逅女主角,一见钟情,便展开了凌厉的爱情攻势,终成眷属。
嫁给赵明诚这年,李清照芳龄十八。她23岁时,移居青州,在南阳河畔居住20年。曾经,夫妇聚少离多,鸿雁传书。后来,其夫仕途受挫返回青州,得以团聚,举案齐眉。他们情趣相投,共同致力研究金石、字画和古玩,一个词作佳篇颇丰,一个考证著述颇深,留下一段琴瑟和鸣的佳话。
然而,到了年,金兵涌来,青州沦陷,宁静生活从此不再。国破了,天变了,兵叛了,大量视为珍宝的金石字画丢了。能不心疼吗?那可是他们共同研究的成果,凝聚着夫妇二人的心血。怎么办?四处都是逃难的人,别无他法。收拾好行礼,带上保留下来宝贝,他们开始了南渡之路。
次年春天,到达江宁,总算安顿下来。可是,好日子才过了一年多,丈夫辞世而去。接着,金兵又来,真是祸不单行,又要南行。
国已破,家又亡,栖身何处?这时的李清照,她内心郁闷到了极致,“怎一个愁字了得!”
连皇帝都在逃,还能有什么法子?只能随大流,融进逃难大军,继续向南。
临行前,把与丈夫收藏的书画,还有文稿,整理成一箱又一箱,足足装了15车。李清照视若生命,这是夫妻共同心血的结晶,也是两人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见证。
心中装满爱,永远不懈怠。一路上,尽管颠沛流离,但李清照把爱化作前行的动力,坚韧而执着,杭州、绍兴、金华,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在她词作中都留下了难忘回忆。
身处时局动荡之中,人生磨难与生活困顿相互叠加,境遇突变和饱受打击愈发突出,谁的意志都并非坚如磐石,何况一个弱女子?国恨家仇,姑且不论,单说宝物被盗,又遇再婚之变,情感被骗,上告无门,身陷囹圄,就足以让人忧心和困苦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人生的路,好像越磨难越漫长。“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被推进了苦海深渊的李清照,身心是疲惫的,内心是苦闷的。“人比黄花瘦”,让人怜悯,又似乎看到,在惊涛骇浪里,有一叶孤舟,无奈而又无助地飘摇。
有人说,有一种孤独超越时空。在李清照身上,这种孤独尤为突出,尤为深刻,其背后彰显着积极豪迈的爱国情感,淡泊豁达的心境胸怀,勇于叛逆的精神品质。正因为此,纵然坎坷崎岖,李清照都能从容以对,化成勤耕不辍的力量,笔酣墨饱,信手拈来,或移情于物,或藏情于景,或悲叹时世,或感伤人生,妙笔生花,字字珠玑,为后世留下大量富有真情实感而又清新自然的佳作名篇,形成独树一帜的“易安体”艺术风格,成为宋词文学殿堂里亮丽夺目的一朵奇葩。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像呐喊,更像立誓,慷慨激昂,掷地有声。见证了靖康之耻,又经历过丈夫不思平叛、临阵逃跑,正气凛然的李清照百感交集,挥毫而就,直抒胸臆,拟就千古名篇。读懂这首诗,就悟出人生的价值取向,也就深刻而全面地读懂了李清照。
应当说,在众多来了又去的人当中,李清照格外引人注目,是非常特殊的一位。她不同于在职为官者,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子,但却有着与那些杰出的父母官一样的理想和抱负,一样出众的才华和品质,能跻身史册之列,也就天经地义了。
10北宋王朝的青州城,活像一个气势恢宏的大舞台,上演了一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话剧,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各有千秋。他们心存天下,宵衣旰食,形象伟岸,冰清玉洁。忧国忧民是这个群体的标签,清廉爱民是这个群体的底色,博学多才是这个群体的特征。细思量,见人见事见精神,不由得肃然起敬。
不得不说,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大宋王朝因有这样的臣民而流光溢彩。
“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文学大家苏轼赋诗,为青州点赞,客观全面,中肯到位。在海岱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人们世代薪火相传,文化一脉相承,生机盎然。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看今朝,鉴往知来的青州人,仍然永葆淳朴勤劳、矢志不渝的纯真本色。他们在伟大的新征程中,携先人撒下的一路珠玑,踏着时代的节拍,奋发有为,担当善为,正信心百倍地谱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延伸阅读——征稿:全民阅读书香中国《军绿》面向全国征稿关于“同步”年终盘点:纸媒发表一览年终盘点:我最满意的作品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在这一千八百多个日子里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