鐧界櫆椋庣殑鍖荤枟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95089.html
萨拉那尼居士的故事
释迦族的贵族萨拉那尼(Sara?āni)居士命终之后佛陀记说言:“萨拉那尼成就了须陀洹果,已经脱离了四恶道。”听到佛陀的记言之后有很多的释迦族怀疑佛陀的记言并反驳佛陀。至于怎样反驳《相应部》经典里有如下记载。
"Acchariya?vata,bho,abbhuta?vata,bho!Etthadānikonasotāpannobhavissati!Yatrahināmasara?ānisakkokāla?kato;sobhagavatābyākato--sotāpannoavinipātadhammoniyatosambhodhiparāya?oti.Sara?ānisakkosikkhādubbalyamāpādi,majjapāna?apāyī"ti.(S55:24)
"Acchariya?vata,bho,abbhuta?vata,bho!...Sara?ānisakkosikkhāyaaparipūrakārī〔ahosī〕"ti.(S55:25)
解释:
可惊可叹!诸位!很稀有啊!你们当中谁又不能成就须陀洹果呢?因为佛陀对刚死去的萨拉那尼记说:“萨拉那尼已成就了须陀洹果,他已拥有了不堕四恶道的法。解脱是,或者依于神圣的道确定‘投生处的智慧’(gati?ā?a)而走向正确的觉悟。他确实可以得到以上的道。”
诸位!释迦族萨拉那尼平常对修学非常弱势,而且经常喝酒。〔即便如此,佛陀记说他已成就了须陀洹果。诸位!〕(S55:24)
可惊可叹!诸位!很稀有啊!你们当中谁又不能成就须陀洹果呢?……诸位!释迦族萨拉那尼平时没有努力实践具足戒学。〔即使这样,佛陀记说他已成就了须陀洹果。诸位!〕(S55:25)
如上,经典记载释迦族的反驳。后来马哈那马(Mahānāma)王把这个事情告诉佛陀,于是佛陀起怜悯之心开示了有关各种不同种类人根器的开示。详细的内容请参考《相应部经典》萨拉那尼经(S.iii.)。
然后又开示了如下内容:“比如有很多石头的或有很多杂草的荒地,大海附近的贫瘠的土地里播种了快要烂掉的坏种子,这样这颗种子很难发芽成长。同样,用错误的方法努力实践的人,没办法得到道与果。相反,在非常肥沃的土壤里播种优质的种子,肯定会发芽且茂盛成长。同样,依靠佛陀所开示的正确的方法努力实践的人,肯定会得到道与果。”然后佛陀再肯定地说:“更何况是用正确的方法努力践的萨拉那尼居士呢!有什么理由不能成就须陀洹果呢!”然后开示最后一句说。
“Kima?ga?panasara?āni?sakka?,Sara?āni,Mahānāma,sakkomara?akālesikkhāyaparipūrakārī〔ahosī〕”ti.(S.iii.)
对译:
Mahānāma马哈马那大王!
Kima?ga?pana〔你认为他(sara?āni?sakka?释迦族萨拉那尼)〕为什么不能成就须陀洹果呢!
sara?āni?sakko释迦族萨拉那尼是,
mara?akāle临终之前,
paripūrakārī已具足实践了,
sikkhāya戒学。
Iti佛陀说了,
通过这部经典,我们可以知道“萨拉那尼居士,之前是没有具足戒清净。”而“临终之前才成就了须陀洹果并具足了戒清净”。
以上所介绍的渔夫阿里亚、小偷、释迦族萨拉那尼等只成就须陀洹果,所以他们并不是最后生者(pacchimabhavika)。
因此“因为最后生者,所以之前没有具足戒清净,也可以得到道与果。”这句话是没有根据的。
——摘自《内观禅修手册》第一章
相关经文
杂阿含经经鹿住优婆夷经②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释氏弥城留利邑夏安居。有余比丘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夏安居。时。彼比丘于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次第至鹿住优婆夷舍。鹿住优婆夷遥见比丘来。疾敷床座。请比丘令坐。如上阿难修多罗说。
时。彼比丘语鹿住优婆夷。姊妹且停。汝那得知众生根之优劣。姊妹。唯有如来能知众生根之优劣。如是说已。从坐起去。
时。彼比丘三月夏安居讫。作衣竟。持衣钵。往诣弥城留利释氏邑。到已。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共鹿住优婆夷所论说事向佛广说。
佛告比丘:鹿住优婆夷云何能知世间众生诸根优劣?唯有如来能知世间众生诸根优劣耳。不离嗔恨.憍慢。时起贪法。不听受法。不学多闻。于法不调伏见。不能时时起解脱心法。比丘。若复有一不离嗔慢。时起贪法。然彼闻法。修学多闻。于善调伏见。时时能起解脱心法。若思量彼。此有是法。彼有是法。此则同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后世。如是思量者。长得非义不饶益苦。比丘。若复彼人不离嗔慢。时时起贪法。亦不听法。不习多闻。不调伏见。亦不时时得解脱心法。我说此人卑鄙下贱。比丘。若复彼人不离嗔慢。时时起贪法。然彼闻法。乐多闻。调伏诸见。时时能得解脱心法。我说是人第一胜妙。彼二有间。自非如来。谁能别知?是故。比丘。莫量人人。乃至如来能知优劣。
比丘。复次。有一不离嗔慢。时时起口恶行。余如上说。
比丘。复次。有一贤善。安乐同止。欣乐明智。修梵行者乐与同止。而彼不乐闻法。乃至不时时得心法解脱。当知彼人住贤善地。不能转进。贤善地者。谓人.天趣。
复次。有一其性贤善。同止安乐。欣乐梵行。以为伴侣。乐闻正法。学习多闻。善调伏见。时时能得解脱心法。当知彼人于贤善地能转胜进。当知此人于正法流有所堪能。此二有间。自非如来。谁能别知?
是故。比丘。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招其患。唯有如来能知人耳。比丘。鹿住优婆夷愚痴少智。如上修多罗广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第经百手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时。有迦毗罗卫释氏集供养堂。作如是论。问:摩诃男。云何最后记说彼百手释氏命终。世尊记彼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然彼百手释氏犯戒饮酒。而复世尊记彼得须陀洹。乃至究竟苦边。汝摩诃男。当往问佛。如佛所说。我等奉持。
尔时。摩诃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迦毗罗卫诸释氏集供养堂。作如是论:摩诃男。云何最后记说。是中百手释氏命终。世尊记说得须陀洹。乃至究竟苦边?汝今当往重问世尊。如世尊所说。我等奉持。我今问佛。唯愿解说。
佛告摩诃男:善逝大师。善逝大师者。圣弟子所说。口说善逝。而心正念直见。悉入善逝。正法.律。正法.律者。圣弟子所说。口说正法。发心正念直见。悉入正法。善向僧。善向僧者。圣弟子所说。口说善向。发心正念直见。悉入善向。
如是。摩诃男。圣弟子于佛一向净信。于法.僧一向净信。于法利智.出智.决定智。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以智慧见。有漏断知。如是圣弟子不趣地狱.畜生.饿鬼。不堕恶趣。说阿罗汉俱解脱。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彼知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慧解脱。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而不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身证。
复次。摩诃男。若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于正法.律如实知见。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见到。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于正法.律如实知见。不得见到。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信解脱。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于五法增上智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法行。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乃至五法少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信行。
摩诃男。此坚固树。于我所说能知义者。无有是处。若能知者。我则记说。况复百手释氏而不记说得须陀洹。摩诃男。百手释氏临命终时。受持净戒。舍离饮酒。然后命终。我记说彼得须陀洹。乃至究竟苦边。
摩诃男释氏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作礼而去。
《内观禅修手册》其他内容
在家人的戒清净(一)
散达迪将军的轶事
佛陀给郁低迦尊者的教导
渔夫阿利亚的成就
真正愚痴的人
在家人的戒清净(二)
在家人的戒清净(三)
出离和出离之障碍(合集)
修定的障碍和解决方法(合集)
《内观禅修手册》是一本怎样的书?
《内观要义》和《内观禅修手册》合集
禅修班消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