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最后一公里配送有五大武器,围绕这五大武器,平台应运而生!
竞争时代,适者生存,剩者为王!
出品
运联传媒(ID:tucmedia)
撰文
邹小虎()
编辑
ZERO
最近几年,物流行业总是聚焦于一个点或者几个点,火热的吵闹两三年,之后就大浪淘沙,各自尘归尘土归土,所剩无几。而“剩”者为王也成为恒古不变的真理。
模式没有对错,切入点各不相同,最终的结局就是谁能从不断的试错过程中及时调整方向,调整落地的打法就成为了关键。
物流的整个流通过程中,前端和末端是现在竞争的着力点,也是未来整个行业落地的核心竞争点。
今天独辟小径看看一公里最终使用的“武器”。
一公里配送中的五大武器☉TOP1:
目前在整个配送过程中,最轻便的是两轮的摩托车和电动车,而他们服务的对象基本属于轻便型的快餐、快递件及一些跑腿的业务。
这些派送人员基本都是整合的闲散劳力,就业进入门槛比较低,工作随意性大,适合不同类型的人加入。
而整合他们跑起来的唯一方法是提供足够多的“货源”。
曾经和一个快餐派送的小哥聊天,他是暑期放假的学生,他一天可以跑二十多单,而一些老司机基本可以跑三十多单,一单的提成大概在七元左右,这就是他们劳动的动力。他们服务的时间点基本上是午餐和晚餐前后的时间段。因吃饭时间扎堆,忙的时候跑不过来,闲的时候是无事可做。道路熟悉了就可以多跑几单。
☉TOP2:
在市面上,除了摩托车外,还有一部分是货运三轮车,这种三轮车也是分为摩托三轮和电动三轮车,起载重范围基本上是在两吨以下,超过两吨的不多。
这种配送业务基本服务于建材市场、物流市场及各种批发市场,依靠临时雇主居多。
目前他们基本都是属于闲散运力,也没有平台涉及这块整合配送,可能这和城市定位有关,有些城市是限制摩托三轮车在市区运行。
还有一种基本属于电动三轮车配送,这种三轮车基本上经过改造,后面的车厢经过改造用于装载快递货物。
他们属于快递板块业务范畴,这一块的业务基本属于专职配送快递货物而生,他们这块是有公司、有规划的服务与自己的所属区域。而快递配送货源基本属于抛货轻便类型。辐射范围基本属于三公里至五公里以内为主。
☉TOP3:
除了以上的两种武器,第三种就是各种类型的面包车及金杯车为主。
这些车辆载重也基本在三吨以下,超过2.5吨的都属于个例了。其载重体积基本是在三个立方左右,金杯车偏多点,一般不超过五个立方。
这种配置武器使用基本面受限,重的拉不了,太多的也拉不了,唯一的好处是雨淋不着,而且雇主可以坐在副驾驶上。
而他们服务的对象基本也是属于各种批发市场、建材市场及物流专线等,也有个别的服务与专业的生产厂商、贵重的鞋帽批发和行业部门。他们的服务价格基本上处于中间价,比三轮车稍贵,又比板车稍微便宜点,特殊行业除外。
☉TOP4:
最后的的大块头武器应该是4.2米板车和箱式货车了,前后延伸下,板车也是2.5米到4.2米之间了都涵盖了。
这些武器服务的范围广,基本各行业都涉及到了。目前这些车辆生存状态多样化。大部分是个体司机的形态存在,也有部分公司组建的专业配送公司服务于特定行业。
比如:搬家公司、专业的冷链配送、商超配送、专业的同城配送等不同行业。其中也有部分个体司机自己主动抱团临时组建小车队模式,由一人牵头共同运作的车队模式。
☉TOP5:
从15、16年开始,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那就是新能源电动车。这块目前都是前景灿烂,但都在等待政府的新政及新能源车固有的局限性,那就是充电桩和续航能力。目前来看是潜力股,但受政策影响较大,同时受制于电池的技术性能。
一公里配送工具经过分类整理,已经大致清晰,算是五种武器类别,其一、两轮摩托车及电动车;其二、摩托三轮及电动三轮车;其三、面包车及金杯车;其四、依照4.2米为代表的板车和厢式货车;其五、新能源货车。
围绕运输工具,平台应运而生围绕这五种运输类型的工具,市场上的配送平台有如下一些:传化易货嘀、云鸟配送、速派得、运拉拉、1号货的、一号货车、快收、快狗速运、驹马物流、UU跑腿、58到家、新达达、货拉拉、人人快递、点我达、闪送等等。
细分析这些平台之路,其着力点或者切入点要么是货源端、要么是配送工具端,或者两者兼顾同时发力。但也有部分名义上是做同城配送,而实质上是走的汽车销售租赁的路。
同时接触过一些新能源平台型公司,其新能源也主打新能源物流车,其看重的也是一公里的配送服务体系和网络搭建。而主打市场的基本武器就是新能源货车的租赁。比如新能源的“熊猫新能源”“新沃”“传化绿色慧联”等。
以上配送平台型企业,其着力点都离不开本文总结的五种运输工具,而五种运输工具的主人大部分是属于个人私有,这也和整个物流的生存状态类似,即车辆基本属于夫妻档或者父子档,个人所有为主,所有权分散,这也是目前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重点批判的地方。
平台该如何抉择?根据供需双方巨大的体量,平台型企业和政府主导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交集。如何管控分散的需求和个性化的服务成为重点。
◤针对城市配送(或城乡配送)的需求,政府主导城市共配体系建设,大方向有了,但是具体到落实就会面对各类型问题需要解决。
·那就是在配送环节谁是主体?
·谁是客户?
·服务对象是经常性主体还是相对固定主体?
·在这个摸索过程中,政府导向有多大作用?
·我们是适应政府导向还是适应市场导向?
·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
·个体运载主体在未来物流的市场上何去何从?
·是收编招安还是打造成利益共同体?
·在已有的社会运力池上,配送平台如何去整合他们?
·是新增加固定资产投入?
·还是协同配送共同发展?
这都值得我们物流从业者去研究探索新的出路。
适者生存,剩者为王传统的末端配送比较分散,利润点比较低,交易基本是现金交易为主,人员素质残差不齐,各个地区不可复制性及配送项目个性化要求上,配送平台的切入整合,客观上平台的运营成本会增加。
其平台公司作为经营性企业,盈利是其本质的要求,在利润、运营、技术化、标准化、集约化上,平台如何竞争生存是其面对的核心,而梳理出其流程就显得至关重要。
◤随着生产制造、销售批发类型的集约化,在城乡配送的过程中,运费的结算就成为了新的门槛。
公司业务或者三方业务目前多为月结、隔月结、季度结甚至半年结算等不同的周期。
·这样的资金压力那个配送平台可以承受?
·即使借助金融手段来平衡,其利润点和风控如何平衡?是生产制造企业承担?
·还是从原本不多的司机费用里在挤出平台运营的利润和成本?如果那样,与平台的初衷降本增效是不是背道而驰?
·而平台类型的企业其成立运作之初就是经过天使轮或者陆续的融资来经营。资金链断裂了怎么办?
所以这些类平台企业最终只能是剩者为王。坚持不一定胜利,但坚持到最后可能成为独角兽。
一公里配送或者城乡共同配送还远远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和集约化的规模,混战还将继续。
作者邹小虎:是十多年的传统物流人,通过多年的切身经历,反思物流未来的走势及发展方向,从原来用手搬货到用笔墨描述剖析未来,探寻传统物流和平台融合落地之道。
点击「阅读原文」患了白癜风如何治疗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