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这个道理没搞明白,你就是坐着修

白癜风治疗微信群 http://m.39.net/news/a_7585953.html
马祖,这是中唐以后弟子们对他私益的尊称。因为由达摩所传的禅宗,到了六祖慧能之后,谁也不敢擅自称“祖”,所以便有这种私底下的称呼。也可以说是平民式、自由式的尊称,既不尽同于佛教的教仪,也不合于当时的官式法定。但是,的确表示了他的弟子们由衷的敬意。他俗姓马,四川什邡县人,出家的法名叫“道一”。可是后来提到“道一”禅师,反而很少有人知道,提到马祖,谁都清楚就是他。不过他是唐代的和尚,是男人。并非民间相传宋代以后福建的“妈祖”,那是一位由行孝而成神的孝女。在民俗的信仰中,颇为威灵显赫,声震朝野。有的地方,还建庙祀奉她,称为天后宫的天后娘娘呢!据禅宗资料的记载,马祖生具异相,大有王者之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这样一位堂堂的大丈夫,后来成就为南宗禅门的大宗师,声名教化隆盛一时,这与他生具的威仪禀赋,也有极密切的关系。那时禅宗六祖的得法大弟子南岳山怀让禅师,知道他是佛法的大器,便去问他说:大德(佛家对人的尊称)坐禅,冀图个什么?马祖便说:欲求作佛?怀让禅师(以下简称师)乃拿了一块砖,日日在他坐禅的庵前去磨,(注意,这便是禅宗的教育法。)马祖有一天问师,你磨砖作什么?师曰:磨作镜。马祖曰:磨砖岂得成镜?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马祖听了,便发生疑问了?就问:如何才是?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车比身)打牛即是?(牛比心)马祖被他问得无法可对,(并不是马祖答不出这个问题,他正在明白此中譬喻之理,反究自心。)师又曰:你学坐禅?或是学作佛?若学坐禅,禅不在坐卧之间。若学坐佛,佛并非有个定相,本来是无住的法门,其中不应该有个取舍之心。你若认为打坐是佛,等于杀佛。你若执着长坐不动的定相便是佛法,实在未明其理。马祖听后,就如喝了甘露醍醐一样清凉畅快,便向师礼拜,再问:那么!如何用心?才合于无相三昧(译为正受)?师曰:你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如天降雨露,你的因缘凑合了,自然应当见道。马祖又问:道,并非有色相可见,怎样才能见呢?师曰:心地的法眼,自能见道,无相三昧,也便是这个道理。马祖又说:这个有成有坏吗?师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就并非道了,我说个偈语给你吧!“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马祖听了师的开示而悟入,心意便超然解脱。从此便追随怀让大师,侍奉九年,日日进步而透彻佛学心法的堂奥。我们讲了马祖道一大师悟道机缘的公案以后,相信大家已经明白禅宗的法门,是否需要禅定工夫的关键了!可是不要忘记,中国唐代禅宗的文化,是由马大师手里才大事弘开,他是划时代的人物,不是泛泛可比。但也不要忽略他在未悟以前,确已做过一段长时间禅定的苦行工夫,才能接受南岳怀让大师的片言开解之下,顿然而悟,但是他在悟后,还复依止侍奉其师九年,随时锻炼所悟的道果,才能透彻玄奥。我们自问其才其德,有过马大师的吗?岂可妄说言下顿悟的禅,便是如此这般的容易吗?总之,学问德业,必须在于操持行履之际,笃实履践,尤其学禅宗,更是如此,决非轻掉骄狂,便可妄求易得,希望我们这一代的青年,要深深懂得天下凡事,决不是用躁率轻忽的心情可以做到的。《禅宗与道家》(东方出版社)-------------马祖道一禅师,未见南岳让禅师时,在山中习定,让师问曰:大德坐禅,图作甚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能成镜耶?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学作禅?为学作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是以论者,谓禅宗法门,不须坐禅。往昔宗师,皆只须于一机一境上,骤然悟得,即便休去。孰知古人之顿悟去者,在彼未悟之前,都已修习禅定久矣。但观马祖、牛头融诸师公案,如四祖道信、南岳二师之所示者,皆于其久已熏习禅定深处,拨机一点,透出重围。既已悟去,故能得之而休去。休者,一切都息,非泛泛之辞也。后之学者,偶于光影门头,瞥尔一闪,如石火电光,稍纵即逝。或偶得片刻清净之念,便谓是无念之门。从此狂慧(经称乾慧,见楞严、楞伽等经)勃发,不得定力灌溉,郎当癫狂,丑状毕陈。正如古德所谓:孟八郎(狂妄之意)汉,又如此去也。须知古人言下顿悟者,皆积数十念修持之力,如永明寿禅师所言:“灵丹九转,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即或偶有上根利器,一日之禅定未修,言下顿悟者,亦其宿根深厚,多劫熏修,因缘时熟,立地顿超,安可以泛泛视之。当人于已,是否为上根利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德行未圆,切毋自误。古德宗师,如长庆二十年中,坐破七个蒲团,方得一悟。学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此外数十年胁不至席者,如麻似粟。岂可谓禅宗不注重于修定耶!《禅海蠡测》(东方出版社)-------------《中庸》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人没有离开过它,“可离非道也”,可离开的就不是道,不修就没有道了,这个不叫做道。因为道你修它也在,不修它也在。你说那我何必修它?但是你不修行,就不会跟道的光明面合起来,走的是道的黑暗面,所以错了。修是恢复它的光明面。《中庸》提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大家学佛,许多人搞错了观念,认为打坐修禅,无心就是道,达到了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或者坐起来什么都不知道,两腿一盘坐上几天就得道了。得什么道呢?我说是昏头道。我常常说你成了佛,活佛叫呼图克图,有人学成的是糊里糊涂,所以禅宗的祖师也说过,“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那么你说无心既不是道,有心就是道吗?有心更不是,所以“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有跟无、空跟有,两面都不是,你说这个道怎么得?怎么修?道理在这个地方就明白告诉你,道是每个人本有的,不是上天给你的,我经常说,只有六个字,“识途老马而已”。老马识途也是中国文化的典故,春秋时齐桓公跟管仲有一次与他国作战,回途迷路,齐桓公就问管仲怎么办,管仲说把我们所有的老马放掉,让马自己跑,大家跟着老马走就对了,因为老马识途。所以我说,天下古今中外一切善知识,包括我佛如来,不过识途老马而已!修持证道还是在自己,老马不能把你背到目的地。道既然不可得,怎么样去求它呢?这里关尹子告诉我们,“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要默然不语,所以不管道家佛家,世界上各宗派,凡是求道都是走静定这条路线。以佛学来讲,修定是共法,是一切外道、一切佛法共有的;佛法的不共法是般若,叫智慧的解脱,不是定。学佛的人有五种神通,一切宗教、一切外道也有五种神通,因为神通是从静定而来的。所以我们想了解般若、了解菩提道,或者证到这个道,“唯默而得之”,像打坐啊、念佛啊,都是先练习静的境界,也就是《大学》里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讲《大学》的时候,我说这个次序很好,请问“虑而后能得”,得个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时候才回过来,得到那个明德,它是个圆周形的说法,道理很对,也就是“默而得之”。那么怎么得呢?你说我已经默然,我话也不说,挂个禁语牌修道,在那里修了几十年。你默然不语就能得到道吗?禅宗祖师问,修道的是谁啊?成道的又是什么?等于禅宗的马祖——当然不是妈祖了,妈祖是女姓修道的,是宋朝时福建的林家人,她是修道家之道而成的。禅宗的马祖是四川人,出家的和尚,因为他俗家姓马,所以称他为马祖。马祖年轻时在湖南衡山的南岳打坐很多年,他的师父南岳怀让禅师想找一个徒弟把衣钵传下去,听说有个年轻和尚很用功,一天到晚在那里打坐,南岳就去找他了。一看果然相貌堂堂,整天坐在那里,叫他也不答应,他要修道嘛!怀让禅师也不跟他讲话,就弄一块砖头,舀—些水,每天在马祖打坐的时候用水来磨这个砖,一天、两天,几天都没有反应,可见马祖的定力很高。有一天马祖忽然动念了,问老和尚在这里磨什么,他回答说要磨出一个镜子来。马祖就说,砖头怎么磨得出镜子来?怀让禅师说磨砖不能成镜子,打坐能够成佛吗?这一下马祖愣住了。这叫做话头,故意挑起他的怀疑。这是禅宗有名的公案,叫磨砖作镜。有一天跟一个同学谈到,中国小说《西游记》我看过四五遍,前几年我还重新一字不漏再看一遍,我很想拿起笔来,每一句话、每一回都把它批了,那真是写得好,全部修道做工夫的道理都在内了。孙悟空出来寻师访道,后来被压在五行山下。到第八回开头,有很长的一篇偈子,那偈子好极了,“试扣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天下人学佛修道、信宗教、信上帝、信耶稣……年轻出家修道,到头发白了,得个什么?“往往到头虚老”,到老都不成。“积雪为粮,磨砖作镜,误了几多年少”,年纪轻轻万事不管,跑来修道,以为打坐啊、听呼吸啊,或者是参话头就是修道了,都是积雪为粮、磨砖作镜。这一篇多好!好句子我把它背下来,最后那真是修道的境界——“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无阴树下,这个五阴都空了,身心都没有了,到达这个境界。忽然之间,“杜宇一声春晓”,杜宇是杜鹃鸟,“一声春晓”,春天的境界回转来了,生机活泼。“那时节,识破源头”,那时才能够识得源头,那个流水的根源一样,“便见龙华三宝”,才明心见性了。多好的偈子啊!你们看《西游记》,像是看“自游记”,你游一道就完了。我看小说、看任何书,都很尊重它,好的句子就把它记下来,那才是读书嘛,读书不是白读呀!现在讲“默而得之”,默默然在那里打坐,这是一个外形啊,这个道究竟是哪个成的?“而性成之者得之”,成道也是自性,所以性成无上道。这一句话在佛经里经常用,出在哪里呢?老实讲,出在东方文化《易经》里,“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打坐得定那个定,是所定的一个境界,而能定的是谁呢?能定的是自性的功能,自性到达了如如不动。所以中国《易经》的形容,“成性存存”,这等于佛学的如如不动。“道义之门”则是道的境界。所以说“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所以得道、成道的是谁?还是自己自性的作用。《列子臆说》(东方出版社)******赞赏感恩您对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beie.com/jbzl/95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