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企业能否成功趟入乘用车的河

 日前,工信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第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在此次新车公告中,工信部同意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简称“南京金龙”)等3家企业升级为乘用车生产企业。这意味着南京金龙正式获得乘用车生产资质,成为又一家涉足乘用车领域的商用车企业。

  自年起,江铃汽车、福田汽车、上汽大通及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先后开始发力乘用车市场。而进入年,金杯汽车、南京金龙、东风御风等商用车企业,也正式宣布进军乘用车领域。与以往商用车和乘用车“井水不犯河水”的态势不同,越来越多的商用车企业开始趟入乘用车的河水。

商乘市场冰火两重天

  近年来,国内乘用车市场和商用车市场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乘用车市场持续增长,商用车市场则不断下滑。在市场需求导向下,一些商用车企业纷纷谋求发展转型,进军乘用车市场,试图在增长迅猛的SUV和MPV细分市场分得一杯羹。

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原民族证券首席汽车分析师曹鹤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说得高大上一点,商用车涉足乘用车领域是战略部署。这主要是去年市场表现较好,汽车产业进入常态化增长,商用车市场虽然也有增长,但未来也可能出现负增长情形。商用车企业开始造乘用车,是商用车市场饱和的一个表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中汽协”)产销数据显示,年,我国汽车实现.82万辆的销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商用车销量为.13万辆,同比增长5.80%。这也是商用车市场自年开始下滑起,6年来首次出现正增长。反观乘用车市场,自年销量首破万辆以来,年乘用车销量为.69万辆,同比增长14.93%。相比之下,商用车年全年的销量不足乘用车的零头。

  有专家向记者表示,乘用车市场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商用车企业的转向。在经历连续多年的市场颓势后,商用车企业谋求发展突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该专家表示:

“虽然年商用车市场出现小幅增长,但大部分是政策调整所致。作为生产资料的商用车,其市场容量本身就有限,而作为生产工具,只要用的顺手,用户也不希望频繁更新车辆。作为消费品的乘用车则不同,消费者在追求实用的基础上,舒适性、个性化等需求就会凸显出来,原有车辆无法满足消费者这些需求,新的市场需求则随之涌现。举个简单的例子,会开车的人希望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而不是卡车。两者的市场需求高下立判。”

  去年9月,福田汽车集团副总裁、商用车集团常务副总裁宋术山在泰达论坛上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从全球战略的视野来看,乘用车的全球化特征更加明显,很多轿车的平台会在全球市场销售,商用车区域化特征相对乘用车要明显一些。未来5年中国商用车市场不会再出现高速增长,总量会维持在万~万辆的规模。

几家欢喜几家愁

  早在几年前,国内就曾出现部分商用车企业染指乘用车领域的现象。由于国内商用车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强,在市场繁荣时还能以量取胜,而在市场不景气时,许多商用车企业便面临经营困局。以福田汽车为例,在福田汽车实现销量60万辆,超过戴姆勒成为全球最大商用车企业的年,其全年利润为10.37亿元,而国内产销规模达50万辆以上的合资乘用车公司净利润多在45亿元左右。相比之下,福田全年利润不足合资乘用车企业的1/4。

  曹鹤分析认为,

“在商用车市场短期回暖无望的情况下,一些商用车企业开始将其目光投向未来增长空间可期的乘用车市场。但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虽然不少企业都曾涉足该领域,但成功的是少数。江淮最早也是从商用车开始的,但并不能算非常成功;长城汽车也曾做过一段时间的乘用车,最后发现并不赚钱。其他企业也有相似的情况。”

  有资料显示,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初始阶段,不论是一汽、东风都是以生产卡车为主。此后,随着乘用车市场的放开,一汽、东风在合资之外,也开始推出自己的乘用车,比如,一汽奔腾、东风风神。在曹鹤看来,商用车做乘用车多集中在相对低端的市场,国内乘用车自主品牌也多从低端发展起来,然后逐步向中端市场发力,但在高端市场则罕有成功。从中汽协公布的年乘用车品牌销量前十位排名来看,商用车企业创立的乘用车品牌也鲜有上榜。

  今年4月,金杯汽车正式进军乘用车市场,推出MPV车型金杯F50,力求全方位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几乎在同一时间,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东风御风品牌全新7座SUV车型S11被曝光,新车定位为硬派越野车型,提供有后驱和四驱两个版本。南京金龙虽然在今年年初就宣布要“商乘并举”,计划投产SUV和MPV新能源车型,但到目前为止,并未推出具体产品。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对于商用车企业造乘用车的前景问题,曹鹤表示,未来更多的商用车企业都可能向乘用车方面发展。

“客车企业基本都可以生产MPV,在经历前期MPV的生产后,转向乘用车的生产就水到渠成。这样在保持原有品牌的情况下,逐步拓展业务,或许能分得一点蛋糕。但就目前的市场情况,10家能有两家成功就很好了。即使这两家成功进入乘用车市场,靠低端低价发展,其可持续性也是存疑的。”

  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SUV事业部营销总监杨洪海也持相同观点,他告诉记者,当前乘用车市场与前几年大不相同,新进入者的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都更加困难,市场对新进入者的产品和服务要求更高;商用车与乘用车在经营理念、渠道建设、售后服务等方面有诸多不同,商用车企的管理套路显然不能完全照搬到乘用车。杨洪海说:

“10年前,以这种方式进入乘用车领域,可能机会、市场都存在。但10年后,用同样的方式进入,竞争压力会很大。虽然都是造汽车,但让一个跳广场舞的人去跳芭蕾舞,显然跳好的几率不大。如果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造车有可能从头再来,市场也更具包容性,而现在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远非此前所能比拟,一旦失败,则有可能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希望中国的自主品牌可以蓬勃发展起来,有竞争才能增加市场的活跃度,消费者才能受益,但对汽车制造厂家而言,仍有许多功课要做,而非一日之功。”

  就在记者将要完稿时,上述专家又给记者发来消息:

“整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痛点需求的功能,如果有优势,你的车辆比竞品少一些细碎低频的小功能,用户不会在意。反之,如果新造车辆没有什么优势,那么功能做得再全,也是没法将用户从竞品那吸引过来。用一句诗来说就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市场就在那里,能不能成功,就看各家的本事了。”

文:郑清源编辑:陈建文

版权声明

原创文章,欢迎读者分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beie.com/jbsd/82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