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钱美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人。
钱美华,师从梁思成、林徽因,只因林徽因一句“不要让国宝景泰蓝在新中国失传”,从此这门技艺便成了她毕生的追求!
钱美华曾受国务院委托,参与亚太和平会议礼品设计工作,景泰蓝台灯是其中之一,郭沫若称,“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曾参与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室内装饰设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誉,评价她为“新中国景泰蓝第一人。”
《福寿周器垒》高37cm
而说起,钱美华在“景泰蓝”上的造诣,不得不提一个人——林徽因。
冰心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这门“非遗”技艺、中华瑰宝景泰蓝,就是在她的及时抢救下得以延续的。
当年25岁的钱美华,还是林徽因美术班上的学生,因出众的才华和德艺而被林徽因赏识,于是便成了林徽因修复景泰蓝小组的一员。
临摹中的钱美华
林徽因重病之际,在病床上呼吸都变得急促的她,好容易张开嘴,说:“美华,你记住了,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在新中国失传。”
钱美华也对老师承诺决不放弃景泰蓝,事实证明她做到了,用尽一生来信守这个承诺。
病榻上的林徽因
其实,谈到林徽因对于“景泰蓝”的珍重,还是有个渊源的。
那天,梁思成陪同林徽因来逛古玩市场。在古色古香,琳琅满目的藏品中,一件景泰蓝花瓶吸引了林徽因。
摊主见林徽因甚是喜欢,便说:“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是见不到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绝根了。”
林徽因与梁思成
林徽因听了这话,不禁为这种传统工艺的命运担忧起来。于是买下这只花瓶后,便与梁思成再三商量,决定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一个美术组,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
为了研究“景泰蓝”,他们一起跑遍京城,调查景泰蓝的生产状况。林徽因找来各种珍藏的历代装饰图案,让大家分析研究,指导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
还成立了景泰蓝实验厂,还将被迫改行拉黄包车的工匠,一个个请回来。
林徽因设计的夔龙纹对罐
无论是林徽因在“景泰蓝”上的投入,还是对于弟子的教导,都对后来“景泰蓝”的传承有很大的影响。
钱美华在清华学习期间,梁思成、林徽因的学识和思想境界对其影响巨大,再加之自己对“景泰蓝”的热爱,也在一定基础上奠定了她一生的事业。
北京的景泰蓝作坊
年,钱美华到北京市珐琅厂工作,也成了新中国知识分子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第一人。
小知识:
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瓷器为“景泰蓝”。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两朝帝王专享的御用工艺,被誉为“东方奇葩”。明清两代,景泰蓝在宫廷皇族中兴盛了三四百年。
景泰蓝的制作工序极其复杂繁琐,细分起来有多道,相当耗费人力心力,因而,古时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的说法。无一不体现着皇家的尊严、奢华、考究……
景泰蓝属于特种工艺品
它的每一步制作流程
都彰显古人的智慧与精细
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
7道大流程,道小流程
每个流程之中还有无数细节
▼
制胎之后进行掐丝
这是最考验人的一步,十分的磨性子
先把扁铜丝按照图纸的花纹
用镊子掰成一段段弧形,然后用白芨糊
一点点粘在做好的铜胎上
▼
哪怕一朵很小的花纹,都要掐上数个小时
繁复的花纹,精细的工艺
是对人心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
掐丝完成,焊接,再就是点蓝
艺师们需先备好珐琅釉料
然后根据图案所标示的颜色
再将各种颜料涂抹入器物中
而且涂抹的过程必须全程关于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哪里好白癜风最好治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