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对身体有什么伤害 http://pf.39.net/bdfyy/zqbdf/140811/4445754.html
张一鸣在南开北京校友会的演讲:意料之外的大学生活和创业心路
原创张一鸣-11-:56:27
周日在南开大学北京校友活动:11.15南开发声,我做了一个演讲。在演讲的前几天,我犹豫是做一个客套的"母校演讲",还是讲讲真实经历和感受,最后选择了后者。从现场反馈效果很好,龚克校长还邀我回学校分享一次。看来坦诚直率,不仅在我们公司受到欢迎,在哪里都一样。
张一鸣在南开北京校友会的演讲:意料之外的大学生活和创业心路
分享下当时的演讲记录:
大家好!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在南开读书的岁月,和我创业的故事。作为一个既没有颜值,篮球也打得不好,也不是学生会主席的南开普通技术男,实在没有想到,10年后我会站在这里。谢谢校友会给我这个机会。
前几天,北京迎来了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作为一个福建人,看到雪是很兴奋的,这是北方人无法理解的。我不由回想起大一的时候,大概是年这个时候,我在宿舍,拉开宿舍窗帘时看到外面下雪,非常激动,同宿舍的北方同学都嘲笑我,这有什么好激动的。但是他们不知道,我的家——福建龙岩——传说中年曾经下过一场雪。可以想象我有多么新奇。能看到雪,真的是我报考南开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填高考志愿的。之前有媒体报道,说我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只用了5分钟。因为当时我只把把几个维度筛了一下,只剩下一个解:首先,必须是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其次,必须要靠海,第三,不能离家近,第四,冬天要会下雪……
我为什么要这么选呢?综合性大学,是不要像中科大那样,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供求关系不平衡,找女朋友难度太大……靠海,是因为我喜欢吃海鲜。不能离家近,因为我中学在一个县城(福建龙岩),经常我还没回家,考试的成绩和在学校的表现就已经传回家了。所以,我选择大学的标准是,一定要在父母不能突然跑学校来找我的城市。冬天会下雪,是因为确实是没见过,真的很想玩。几个维度综合起来就是:一个会下雪的,有很多漂亮女生的,冬天会下雪的,滨海大都市……
不知道各位怎么选择南开,反正筛选下来发现,符合上面几个条件的没有其他学校,只有一所——南开大学。我就是抱着这种美好憧憬,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一次集体生活。
还记得年的秋天,出了当时的天津火车站,我才理解了滨海大都市……无论是城市还是大学,跟我想象的都还挺不一样的。我入学前,从福建出发,先去了厦门大学,确实是滨海校园。我又去了广州,在中山大学体会了一下,最后到了北京,在清华北大转了一圈,之后,最后到了咱们母校……
我记得出了火车站,打了辆金杯牌出租车,路遇卫津河,卫津河也跟我想的不一样……车子直接开到老体育馆门口,不知道老体育馆还在不在?那时的建筑看上去有点破,也没有泳游馆,没有现在的综合楼啊,一些今天很好的建筑,当时都没有。这还不算失望的,最难过的是,第一年我住在王顶堤的儒苑公寓,每天早上要骑自行车,吭哧吭哧20分钟才能到校园——富康路。去年,我听龚校长说,要把本科生都放到校内,想说早点这样就好了啊。
但是,南开的学习风气特别好,我们住在校外,上午上完课都不能回宿舍,但自习室天天满座,占到位置都特别不容易,我只能去蹭隔壁天津大学的……生活无比寂寞无聊,我也不知道其它“大”都市是什么样子的……什么CBD、外滩、金融街,都是无法想象的。同样是学校门口,清华东门是五道口,南开东门的卫津路,五道口和卫津路简直是两个世界。有时候上午没课,去外面溜达溜达吧,比如大名鼎鼎的滨江道,感觉像小卖部一条街……
当然,大三时条件好了,有些微电子专业、软件专业包括研究生专业都搬到泰达开发区,那里的风景无比优美,各方面都很现代化,但更无聊了……人稀少到什么程度呢,大街上光滑得可以溜冰,5分钟才来一辆车。最有记忆的集体活动,是周末去翠恒春吃水煮鱼,或者在城管不来的日子,晚上到学院后马路吃烤串。总之有大把大把的时间要打发,有些同学热衷的打牌、喝酒、玩游戏,我都不喜欢,至于参加学生社团,背GRE出国,这么上进的想法,我也没有。
所以,大学生活起初是让人有点失落的,但慢慢地从安静朴素的校园和踏实努力的氛围中,我还是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后来,当我回想这段时光时会发现,好的老师,优秀的同学,好的图书馆,南开都有,其实,想象中的繁华和热闹并不重要。怎么打发这些时间呢?我主要在做三件事情,一是写代码,因为我是搞技术的,二是看书,看了很多很多书,三是修电脑。基于此收获了三件事:耐心,知识,伙伴。
先说耐心。有耐心,能独处,并基于长期思考做判断,而且不为短期因素所干扰,耐心地等待你设想和努力的事情逐步发生,这对创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事实上,你经常想象的很美好,设计的也很完整,你也很努力,但你所期待的事情,经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生。这种耐心,绝对是在南开磨练出来的。
这里有个插曲,年,我刚进南开是在微电子专业,后来转到软件工程,转院的原因,是因为我花很长时间,才能在面包板上做一个正弦波信号发生器,还经常不能。学了一年多,却没有看得见的效果,让我很焦虑。但软件工程比较快,你写个程序马上就能跑起来,发挥作用,甚至还能在校外兼职,所以我就转到软件工程。说明我当时还是个性急的人。转过来后才发现,生活也没多大变化,依然是日复一日,图书馆啊,实验室啊。
怎么面对枯燥的生活?人物传记是非常好的心灵鸡汤。我读了很多人物传记,如果说有收获,就是发现那些伟大的人,在没有成为伟大的人之前,也是过着看起来枯燥的生活,每天都在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这些事情最后从点连成线,成就了他们。
我毕业后参与创立了酷讯、饭否、99房、到现在的今日头条,每一段创业经历,都挺寂寞的,尤其在苦闷纠结的时候。还有一个因素,前些年,创业环境还不像今天,也没有什么车库啊,创业咖啡馆,盛总(盛希泰)也没做孵化器,一堆公司都在五道口华清嘉园、东升园创业,平时在居民楼里查资料,研究用户需求,敲代码,谁也不认识你,也可能你的想法都不错,但不会马上转化到产品上,你必须要承受那样的漫长时光的煎熬。现在回想,耐心非常重要,不仅是等待的耐心,还要有耐心做深入思考,还要有耐心地找到更多更好的合作伙伴。
我创立公司的时候,招过一些大都市名校的实习生和应届生,他们的确实想法很多,但拉长时间轴来看,我觉得很多人本应该可以做的更好。因为他们技术的基础能力没有持续提高,很快就去取巧了,很多人没有读过那些枯燥但很重要的书,最重要的是,很多重要的事情没有耐心深入的思考,以及耐心的坚持。也许他们的大学生活太精彩吧。
我觉得,有些心智,确实需要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才能培养,比如踏踏实实做事,做事情不讲捷径,尽可能基于长期来做思考。
今日头条小有所成的时候——我更新一下,盛师兄刚说的五亿美金估值是去年年初的时候,因为保持低调作风,不能对外说太多,实际上现在超过5亿美金很多很多了——大概年初,我收到过来自巨头很好的投资offer,每年大概1~2次,对方给很多的资源,给大量的数据,比VC更高的估值,上亿的捆绑安装渠道、几千万UV的web流量,等等。接受这个offer,可以在半年内,业务增速快几倍,但是,过早接受投资并站队,对公司长远不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面对巨大的诱惑,我保持了冷静独立的思考,想了整整一个星期。我想在南开那么漫长的寂寞我都熬过来了……就不差这半年了。既然想好了方向,就不要走捷径了,于是拒绝了这个offer。这个决策为今日头条成长为今天这样一个独立的,平台级的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之后到现在,每天都面对很多诱惑,包括天价的并购,我们都坚持住了。这离不开南开的熏陶。
第二件事,看书。寂寞的大学生活,给了我人生最安静的阅读时光。不论是幽静的老图——不知道还在不在,温馨的泰达学院图书馆——我觉得是世界上最好的校园图书馆,还是高大上的泰达开发区图书馆——因为就在附近所以也常去蹭,那些在图书馆看书的日子都还历历在目。我用别人打游戏、打牌的时间,阅读了各种各样的书,或者说乱七八糟的书,包括各个专业的书,包括人物传记,也有各种境内外的报刊杂志。
泰达图书馆真的很棒,你需要哪本书,只要在BBS上留个言,他们就会买回来,特别好,而且会买很贵的书,比本部还要好,而且是按美元计的书。看书看累了,我就到新开湖畔发个呆,或者在泰达公园散步,给自己列出各种各样与短期目标无关的问题来思考。这些问题对短期确实没有影响,但有这样的环境,去思考长期问题挺好的。
当然,那时候,我也有困惑,觉得看的这些东西和思考的问题都很有意思,但在生活中没什么用。直到后来我进入互联网行业并开始创业,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连成线,帮我理解行业、理解管理,更快地掌握不熟悉的领域,包括如何让信息得到更有效率的组织和分发,从而改变各行各业的效率。
11年,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地铁上读报的人、卖报的人越来越少,年初还有,年底几乎没有了,同时,11年是智能手机出货量的高峰,是08年、09年、10年三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总和。我想,这是信息传播介质的变革,手机很可能会取代纸媒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主要载体,又因为人和手机的对应关系,手机随身携带,个性化推荐的需求一定会增加,于是我创办了今日头条。它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推荐引擎,连接信息和人的工具。就像扎克伯格创办FB连接了人和人,Travis创办Uber链接了人和车,今日头条是让信息和人更广泛和高效率的匹配。
目前,今日头条累计下载用户超过3.1亿,日活用户超过多万,每天使用总时长超过是15亿分钟。今日头条已经有多名员工,在天津的分公司,也有超过百人的规模,在天津有超过一个多亿的投资。
跟校友汇报一下,我创办今日头条的时候,业内至少有5家公司从事移动资讯客户端的业务,看起来一片红海,但是因为我们对于信息分发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机器学习的研究更深入,我们用完全不同的技术方式代替人工的方式,目前,在移动端上,今日头条的用户规模已经是几家门户的总和了,可以说当之无愧地超越了前一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在南开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伴。作为一个不怎么参与集体活动的理工男,怎么保持社交呢?主要靠修电脑和编程建网站……后来,同学聚会,打招呼的方式基本是:hi,你的电脑还是我装的。
当年PC整机还不普及,于是我常年混迹天津的硅谷—鞍山西道……帮大伙挑配件。提及这段,还有个颇为心动的经历。我装过的电脑有几十台,当然大部分是女同学……不但要帮忙装电脑还要经常保修。没错,就像你们想象的那样,修电脑为我带来了人生重大的收获——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太太。
另一个收获是,在校园里,我接了不少外包的项目。包括我太太她们系的网站(当然是免费的)。因为这门手艺加上兼职,大四的时候,我每月能有超过两三千的收入,在当时,绝对是土豪。那时候,和同学一起泡实验室,熬到半夜一两点,会请大家集体去烤串。一周能吃2-3次。西南村烧烤的记忆太深刻了,我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记忆是会延续的,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过了春节,我们公司就要搬去新大楼,一想到公司楼顶露台应该可以搭一个烧烤架,我就回想起在南开开心的日子。
当时和我吃烧烤的人很多是对编程感兴趣,而且志趣相投的同学朋友,有我同一级的,微电子专业的,软件工程专业的,还有师兄师弟,后来也相继加入我创办的公司,成为了我们公司的技术骨干,也是创业伙伴。
离开校园10年,我越来越发现:你应该相信,你的经历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联系起来,而你会受益于这些经历。
最后,感谢南开,成为我人生很重要的一段经历。谢谢大家!
给产品技术人才的建议:不降级不投机,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
张一鸣-08-:56:22
最近有点郁闷,又有候选人把我拒绝了。其实拒和被拒经常发生,并不都导致郁闷,但,候选人以这些理由选择别家公司除外:
1、他们刚融了x亿美金。感觉他们公司比较大;
2、O2O比较火,离钱比较近,感觉是比较好的生意;
3、他们给高级总监Title,我可以管多个人的团队;
4、有巨头投资了他们,感觉肯定行了;
5、他们(竞品)如果能做到你们1/3规模,就可能被收购,我现在加入回报也不错;
6、你们发展这么大,估值都这么高了,期权成长空间肯定下了,职位也都占满了。
我祝福也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但一些候选人的理由我不认同。在这里,我愿分享几点我对产品、技术人才选择公司标准的认知,供参考:
1.原生成长能力最重要
很多人用“独角兽”来形容优秀创业公司,其实还有一个概念也很重要,叫EC值,EC值等于企业价值(EnterpriseValue)/总融资额。企业价值约等于估值—现金。EC值可以作为衡量企业内在成长能力的指标,历史上Google、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腾讯都是EC值巨高的企业。假如EC值过低,而融资额很高,就有种被资本催肥的感觉。有创始人看到钱趴在账上才安心,当然也有创始人再用这些钱去投资很多企业才安心,这些都没错。
不过总而言之,企业的原生成长能力,是衡量团队的创造力、效率或者业务模式的重要参考系。而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高EC值的公司,往往有更好的原生增长能力。所谓原生增长,是说公司通过现有资产、团队,而非依赖外力(外部资金和资源),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的持续增长。
2.一流技术人才应该选择顶尖的科技型企业
既然你已经考虑进入互联网公司,那就该考虑快速成长的科技型公司,如果你是技术出身更应如此。但并非所有互联网企业都称得上科技公司。前段时间流行很多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创新——互联网营销手段改造卖衣服、卖烧饼、养猪等等,尽管我并不反对这类组合,也很认同它的进步价值,他们通过互联网进行营销、使用已有的互联网工具抓住了商业机会。但在我看来,这更是像是生意人,而不是科技人应该做的事,科技人才应该选择创新创造让技术带来根本性进步或者解决之前不能解决的问题。
联系一直以来流行的“降级论”(大意是,干嘛要做这么酷的事情,要学会用技术做一些风险低竞争小的事,死在沙滩上的精英好傻),我不反对不同的人和不同阶段的人选择做降级的事情,但是认为,应该有一些人有一些公司可以有更高的目标,一流的技术人才应该加入顶尖的科技公司,顶尖的科技公司应该敢为天下先。
那么,什么是顶尖的科技公司,或者怎么考量一个互联网公司的科技创造力?我觉得,最该看重的是技术投入,以及技术因素对业务的贡献,公司为用户创造的价值里,有多大比例是通过技术投入而不是地推烧钱完成的。技术投入包括技术员工的占比,服务器的多少,算法构架上的投入等等,从这个角度,我个人是很欣赏ElonMask的,从Paypal、SpaceX、Tesla到Solarcity,他是真正在做有科技含量,且能让未来提前到来的事情。当然过去的Apple、微软、Google也是如此。
3.“豪门”和“干爹”未必是好事
在我们公司创立不到一年的时候,曾经有巨头想给我们一个很诱人的投资offer:比VC更高的估值、上亿的捆绑安装渠道、几千万UV的web流量、数据等等。接受这个offer,可以在半年内,业务增速有望快几倍。当时我很纠结,纠结了整整一个星期。
后来我拒绝了,因为:1、我觉得这些帮助是兴奋剂,在自己内功未成之前会导致内生力量受到遏制;2、有些资源会让战略变形,比如我们本来不打算做web的,而有了这么大流量,你就会继续投入资源;3、巨头的负面:卷入巨头战争,被迫站队,乃至“被站队”,或者想法不再自由奔放;4、独立公司的定位,更有利于吸引最一流人才,因为梦想和可能性无限。
好处是明显的、坏处是隐含的,但这类情况很多人容易高估好处,低估坏处,这是一种典型的延迟满足感不够的体现,又或者,对“长远”信心不够。
至于有的公司卖了未来、卖了愿景、甚至接受非常不利的条款嫁入豪门,或许founder有机会套现赚点钱,但对其它人才,我强烈建议慎重勿投机。这样的公司尽管短期流量快速上升,但用户留存低、粘性差,策略变形,被假象蒙了眼的团队核心能力成长受到制约,本质上是浮沙筑高台,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单就找工作而言,稍微修改下范爷的话:不要加入那些嫁入豪门的公司,嫁入豪门就很难成为豪门;而应该加入优秀公司,和它一起成为豪门。
4.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比管多少人,比title更重要
“加入后我管多少人的团队,用什么title”,这种问题也经常让我郁闷,我有时候想问”Whatsapp有多大的团队?Instagram有多大的团队?“你去xx公司管理多人,做没有什么挑战的事感觉很好吗?最好的团队难道不是用非常顶尖精干的人,做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吗?
还有Title,现在通货膨胀的比卢布还厉害,我一度想学习Facebook的做法,在公司内实施,你想用什么title就用什么title,包括CEO++也可以。我们HR也经常和我说,能否在title上松一点,我也差点同意了,但后来想想,不放松可能是正确选择,肯定有助于帮助我们找到那些对事情感兴趣、喜欢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