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庄的旧日与悲歌郭麐频迦诗翰手卷小

乾嘉的诗人、盐商与庄园

荻庄的旧日与悲歌

郭麐《频迦诗翰》手卷小考

文:陈灿峰

友情提示

本文全文字,阅读时间会很长

不太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郭麐的,可以确定的是那应该跟他的诗歌没什么关系。清人诗词从来不是我留心的重点,算算也就囫囵吞枣翻过吴梅村、纳兰容若、张船山、龚定庵、黄仲则几家,外加明末清初柳如是等人的《戊寅草》《湖上草》《东山酬和集》、李因的《竹笑轩吟草》以及后来《红楼梦》中的诗词,乾嘉时期的诗坛风光,估计顶多在钱仲联先生的《清诗三百首》中匆匆瞥过,并没留下什么印象。年日本谦慎书道会编过一本《西泠八家的书画篆刻》,里面收了郭麐的几件书法和绘画作品,后来在陈曼生的印谱中看过他为郭麐刻的印章,方去疾先生编的《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中收入郭麐自己刻的两方印,想想那或许形成了我对郭麐的第一印象:一个跟西泠八家有密切交集的、能写一手漂亮黄山谷的金石家。

郭麐

(—)

字祥伯,号频迦

五十号蘧庵,六十号复庵

吴江人

01

妙音鸟

“金石家”三字当然并不足以概括郭麐,或者说,这是郭麐并不那么重要的一个身份。李浚之《清画家诗史》中说他“工词章,善篆刻,间画竹石,别有天趣,书法山谷”,盛叔清《清代画史增编》说他“工诗文,能篆刻,行楷书宗山谷,笔力峭劲,风骨崭然”,《广印人传》中则说“诗人之画,偶一为之”,《清民两代金石书画史》还加了一句“果无不能”。后来很多艺术家稍有成就就喜欢说什么“诗第一、书第二、印第三、画第三”之类的大话自欺还欺人,但对于郭麐而言,“诗第一”绝对是当仁不让的:一部《灵芬馆全集》中含括《灵芬馆诗》三十九卷,《蘅梦词》《浮眉楼词》《忏余绮语》各二卷,此外还有《爨余集》《金石例补》《唐文粹补遗》《杂著》等,文学成就实实在在,是乾嘉时期重要的诗文名家之一。他的斋号“频迦”取自佛经中的“迦陵频迦”,传说是一种很会唱歌的妙音鸟,“迦陵”又是他所欣赏的词人陈维崧的号,此中深意不难领会——同样自号“迦陵”的当代著名诗词家叶嘉莹先生说她因为这个“频迦”的号从此就记住了词人郭麐。

《灵芬馆全集》

郭麐篆刻

选自《明清篆刻流派印谱》

郭麐天生是个诗人,在吴江出生的那天是乾隆三十二年丁亥()正月二十日,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同一天生日。据说一出世右边眉毛全是白的,因此后来还有了“郭白眉”的称号。种种特殊的迹象显示他此后的人生也将异于常人,什么“七岁学为诗,九岁学为文,十一岁就试,时人颇以神童见誉”(郭麐《授经图诗序》)都是不难想象的;十六岁的时候补诸生,算正式成了秀才,从此有了坐馆课徒的资格,也能出来混了。二十几岁拜桐城派大家姚鼐为师,问学之余,时不时还能陪老师在袁枚的随园里喝喝小酒(《灵芬馆诗》初集卷一,《随园先生招同姚惜抱夫子小饮花下赋呈》),人生的开篇实在太优美。

郭麐行书七言联

爱敬古梅如宿士,护持新笋似婴儿

接着照例是命运的转折,坎坷一个接一个不打招呼说来就来。二十岁时父亲去世,此后的科考之路又跟很多才华横溢而又悲催无比的文人一样,磕磕碰碰一点都不顺利;几次落第的经历让他在三十四岁就断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吟完一句“年年下第归,岁岁饮墨汁”后就不再跟命运纠缠,安心过起辛苦却单纯的谋食生涯:要么在乡坐馆,要么四处游幕,顺便结交各种有点厉害的朋友,比如高官金光悌、陶澍、阮元、林则徐、梁章钜,比如文人钱载、王昶、法式善、张问陶,比如“西泠八家”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什么的,挣了钱年底就回魏塘修养,写一些诗打发时间。去世的时候是道光十一年辛卯(),也就六十五岁。

郭麐行书五言诗轴

郭麐行书五言联

爱画入骨髓,吐辞合风骚

几年游走拍场,金石家和文人作品一直最为留心,郭麐手迹偶能见到,对联居多,其次是自作诗和信札,画很少,也有在时人手卷或拓片上的题跋,几次参与都没买到。印象深刻的是一件干净漂亮的纸本对联,四周有水印梅花纹,写“爱敬古梅如宿士,护持新笋似婴儿”,书风峻峭痛快中多了几分圆融浑厚,很抓眼睛。后来在香港遇到一件《西泠八家的书画篆刻》中出版过的自作五言诗轴,一个平尺多点,我嫌写得太尖太瘦,最后也卖了五六万港币。去年朋友圈里香港佳士得那件小林斗盦旧藏的“爱画入骨髓,吐辞合风骚”书写和内容当然都极佳,跟十七八万港币的价格倒也相匹配。七月的杭州之行本来只是照例去凑凑热闹,会会师友,顺便蹭几杯杨梅酒喝;觥筹交错之间让在场上的朋友帮忙举了几件东西,最想得到的其实是那件少见的郭麐《频迦诗翰》手卷。原以为不过是再当一回炮灰罢了,没想到几杯白酒下肚,东西居然真的买到了。

郭麐《频迦诗翰》手卷

预展的时候调阅过这个手卷,新裱,分两段,前段录七绝三首,后段录七律一首、七绝四首,引首和后跋则为今人所题。张鸣珂在郭麐的《灵芬馆印存》跋中说他“书法仿双井老人,寸缣尺幅,人争宝贵,钤尾小印亦极精雅”,这个手卷两段加起来将近两米长,整整写了八首自作诗,本身就值得“宝贵”,卷后钤盖的那几方印章基本出自陈曼生手笔,当然也如张鸣珂所言,是“极精雅”的。朋友跟我说东西是两年前铲地皮的人找到的,当时还是软片,他出了七八万对方没卖,后来才裱成现在的样子送到拍场。东西既然已入蔽斋,回来后照例找找资料,无非是希望借此机会简单梳理一下郭麐和他的诗歌、书画、篆刻乃至交游;只是在仔细读完这个手卷之后,才恍然明白这里面所蕴含的信息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02

旧日悲歌

手卷第一段纸张略生,内容抄录的是三首七言绝句:

难得天涯见古欢,登堂握手笑相看。试寻旧日悲歌地,老树?娑芦荻残。柳衣园、荻庄,曩与诸群从相集于此。

回头岁月去堂堂,四十须眉各老苍。不分淮壖有人柳,曾同惨绿少年场。本事。

大阮论交十载迟,阿咸别后剧相思。为言近事差强意,了却延之十卷诗。君侄蔼人太史,二娱介余与交,二娱集新已刻成,故及之。

落款:断句三首奉赠秋岩仁弟兼寄蔼人,录正是,祥伯郭麐。

钤印:郭麐私印(白)、郭氏祥伯(白)、磬折廊(朱)

粗粗读去,三首诗弥漫着一个四十来岁中年人回忆往事、思念旧友的苍凉气息,第一首中的“旧日悲歌地”、第二首诗中的“须眉各老苍”,第三首诗中的“剧相思”等字眼,都是这种惆怅情绪的直接表露。所谓“旧日悲歌地”,说的是自注中提到的柳衣园和荻庄这两个地方,当年郭麐与“诸群从”相集在那里的时候,想必都是风流倜傥的“惨绿少年”;只是如今人到中年,万事差强人意,四十岁的须眉和老树芦荻一样要么老要么苍或者干脆就是残,不写两首诗感慨一下,此意是断难平复的。

在这段文字中出现的地点信息是柳衣园、荻庄和淮壖,上款人是“秋岩”,还提到“蔼人”和“二娱”,而从第三首后“君侄蔼人太史,二娱介余与交”的自注中能知道这个“蔼人”是“秋岩”的侄子,是“二娱”介绍给郭麐的。“淮壖”意为淮水边上的地方,多指淮安,这是郭麐除家乡外呆过最久的地方。

局部

再看手卷第二段。这段纸张平滑,写起来似乎畅快得多,录了七律一首、七绝四首的组诗,题目很长:

十二月十八、十九日,秋岩司马、书槐茂才先后招集荻庄,时重葺落成,因用乾隆甲寅《荻庄秋社》诗韵及绝句四首奉尘正是:

何须车骑号笼街,最好春灯簇锦鞋。冰雪交从尘外得,鹭沤影在月中皆。奇礓为仆曾题字,花当虽欹尚记牌。感旧怀知并掁触,为君扶醉立空阶。

披裘侧帽立尖风,却笑居人似蛰虫。见不一泓冰镜里,华灯四照万花红。

佳约真如有信潮,不劳灵鹊为填桥。琐窗寒处风光好,更与殷勤唱踏摇。

回廊屈曲仍依竹,古蔓鬖髿半蚀苔。二十二年如电过,也应喜见故人来。

欲泮湖冰尚不流,未归游子得无愁。便应醉煞狂周顗,一例消寒直到秋。

落款:吴江郭麐。

钤印:郭麐祥伯(白)、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白)、吉祥云室(朱)

后面四首绝句,收录在《灵芬馆诗》四集卷八中,题目改为《十二月十八、十九日,秋岩司马、书槐茂才先后招集荻庄,用前甲寅诗韵绝句四首奉呈主人并柬蔼人》,内容变动最大的是最后一首的第三、四句,改为“天公也要款行色,约束风声似早秋”,而前面那首七律并没有收入其中。但在《灵芬馆诗》初集卷三中,题目里提到的乾隆甲寅《荻庄秋社》诗也正是一首七律配四首绝句的组诗:

略彴平桥碎石街,爱冲微雨踏吴鞋。登高又是重阳近,能赋真如七子皆。笑我匆匆留笔迹,昔贤各各有诗牌。更谁隔着疏帘看,木末一花红上阶。

欹倒垂杨面面风,伶俜寒蝶可怜虫。芙蓉淡照方塘影,满意秋霜与一红。

卧柳当门不碍潮,看看新涨过低潮。蜻蜓立上枯荷叶,可要微风与动摇。

镺蔓紫藤缠古树,如人偃蹇立莓苔。低头不觉下侬拜,曾见旧时老辈来。

澄碧方塘渟不流,柳衣浅淡十分愁。西风可是无才思,直为苹花作一秋。

跟手卷中诗用的是同样的韵脚,因此不难猜测手卷第二段开头的那首七律正是《灵芬馆诗》中不知何故遗失的,刚好可补其缺。从题目和内文还能知道,这组诗所围绕的一个主题事件是荻庄的“重葺落成”,而这件事情距离写作《荻庄秋社》诗的乾隆甲寅是二十二年(“二十二年如电过”),甲寅是乾隆五十九年(),郭麐二十八岁,推算一下便是嘉庆二十年乙亥(),郭麐已经四十九岁,跟手卷第一段诗中的“四十须眉”刚好能对应。这组诗也为手卷书写年份的判断提供了确切的证据,应该就是郭麐五十岁左右所书;不同的是,比之手卷第一段中低沉的气氛,这组诗的调子明显轻松了很多,什么“华灯四照万花红”“也应喜见故人来”之类的,透着酒后的高兴劲;而其中出场的人物,跟手卷第一段几乎一样:“秋岩”“茂才”以及正式出版题目中的“蔼人”。

至此,从这个手卷中大概能理出这么一个故事:年轻的诗人郭麐和朋友们曾在名叫“柳衣园”和“荻庄”的两座园子中喝过一顿酒,那场聚会太过美好,以至于他在四十几岁的时候还在念念不忘;可惜的是,如今旧友早已星散,那座记忆中的园子也成了“老树?娑芦荻残”的破落模样。到了嘉庆二十年郭麐马上五十岁的时候,“荻庄”又被重新修葺,郭麐在旧友们的招集下再次来到园中,大家依旧一起饮酒赋诗,眼看着荻庄“华灯四照万花红”,他们似乎又回到了往日的时光。

柳衣园和荻庄,肯定是大有故事的地方;而诗中所提到的“秋岩”“蔼人”“二娱”“茂才”等人,是不是就是当年那些潇洒的诗酒少年?

03

程氏荻庄

郭麐一生行迹天南地北,出生地江苏吴江,嘉庆四年()移家一水之隔的浙江嘉善魏塘,其间到南京拜师读过书,到京城应过试,到杭州、南昌、溧阳、济宁等地入过幕,还在苏州、上海、真州、扬州过了一阵游食的日子,四十六岁后在淮安坐馆的时间最多。淮安地处苏北京杭运河中段,是古淮河与京杭运河的交汇地,在古代,这种漕运枢纽之地往往意味着高度发达的商业,所谓“南船北马,辕楫交替”,商贾一云集,人文的荟萃自然不在话下。

柳衣园和荻庄就在淮安,手卷中所提到的各种人物、事件以及诗人郭麐的每一句喟叹,都必然要跟这个地方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只要稍微翻阅一下明清时期的淮安历史,就不难知道二十二年间从“华灯四照万花红”到“老树?娑芦荻残”的并不仅仅是柳衣园和荻庄这么一两座园子,整个淮安的繁华与落寞也与此相同。

这背后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是淮安的盐业。

淮安府署

中国漕运博物馆

漕运总督署附近

漕运广场

有赖于明代中期的运司纳盐制度,以及当时淮北盐场发明的滩晒制盐法,淮安盐业迅速崛起,这一带有垄断及世袭性质的制度迅速造就了一大批富可敌国的盐商;明代中叶,黄河夺淮入海,淮北盐务机构纷纷迁至河下,大量盐商挟资随之而来,“自山西、河南、新安来业盐者,有杜、阎、何、李、程、周若而姓”(程钟《淮雨丛谈·考证类》),商人环居萃处,“天下盐利淮为大”,淮安河下从此进入极盛的年代。来自新安的程氏就是淮安盐商中实力十分强大的一股力量,至清初程氏在淮安做盐业生意的已经有13家,生意都做得极大。

按照古人的正常思维,有了巨额财富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豪宅、修园子,然后找各种厉害的文人来提升自身的文化、改善子孙的教育。淮安河下地区当时的园林和人文景观之盛,现在只要翻翻李元庚的《山阳河下园亭记》和王觐宸的《淮安河下志》,定能令人不自觉地要发思古之幽想:“大江南北,名流硕彦,趋之若鹜,真可谓媲美前人矣。至于著书染翰,讲学会文,虽一椽半厦,亦足珍也,岂非地以人传也乎?至乾隆间,河下称极盛焉。”(《山阳河下园亭记》自序)柳衣园和荻庄,正是乾嘉时期淮安程氏盐商最为知名的两座别野,也是四方文人的诗酒唱和之地。

河下古镇

古淮河文化生态区

清晏园

建于乾隆十五年

中国漕运史上唯一留存的官宦园林

柳衣园的建立者是程嗣立。程嗣立原名城,字风衣、水南,其兄为程垲,字爽林。程嗣立可能是盐商中最富诗才者之一,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十二中说:“淮南程氏虽业禺荚甚富,而前后有四诗人,一风衣,名嗣立,一夔州,名崟,一午桥,名梦星,一鱼门,名晋方。四人俱与余交,而风衣、夔州,求其诗不得。”连袁枚要诗都不给面子,可见这个程风衣并不仅仅是有钱,还有十足的文人范。据说此园三面环水,园中有曲江楼、万斛香、水西亭、半亩方塘、娱轩、涵清馆、香雪山房、水仙别馆诸景;园子建成没多久,饮酒作诗、看戏听曲当然是常备节目,“张灯树杪,丝竹竞奏,雪月交映,最为胜集”。兄弟俩还邀集名流结为文社,与边寿民、刘培元、戴大纯等人称为“曲江十子”,王汝骧、沈德潜、王澍等名家还都曾在这里坐馆课徒,都说“坛坫之英,风雅之彦,道出清淮,鲜有不至柳衣园者”,吸引力非同一般。

程嗣立

竹林高士图

水墨纸本

荻庄是另一个大盐商程鉴的别业。程鉴是刑部郎中程?之弟,也是程嗣立的侄子,字我观,号镜斋。此园原为程氏家族停棺之地,后被程鉴改为园林,初名“白华溪曲”,后易为“荻庄”——显然,这是个芦荻长得十分茂盛的湖边地区。此园在萧湖中,有平安馆舍、绘声阁、绿云红雨山庄、华溪渔隐、春草闲房、香草庵等景,为园子题写匾额的有高凤翰的“廓其有容之堂”,王文治的“带湖草堂”,王澍的“虚游”,铁保的“小山丛桂留人”,妥妥的一线名家阵容。

程鉴的儿子程沆字瀣亭,号晴岚、琴南,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方略馆纂修,与其弟程洵均有诗名,有《甘白斋诗集》。大概是在京当官不太如意,没多久他就称病告归,回荻庄享受起富足的文人生活了。园子传到他手上,“于此宴集江南北名流,拈题刻烛,一时称盛”,袁枚、赵翼、铁保、潘德舆等当时最有名的文人都曾在这里写下大量诗篇,荻庄成了乾隆时期诗坛大佬们重要的活动地点。更厉害的是,乾隆四十九年春皇帝下江南到淮安,一干盐商筹划着建十里园亭恭迎圣驾,而荻庄正是规划中的行宫所在地,他们打算让皇帝在这里开御宴。虽然最后因为时间仓促经费筹集不足而作罢,但荻庄在淮安诸多园林中的龙头地位是可以想见的。

郭麐诗中第一次跟荻庄产生关系是在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的六月,那天晚上他跟朋友在荻庄泛舟(《灵芬馆诗初集》卷二《六月十三日夜泛舟荻庄作》),时年二十六岁;第二年春他就入了南河同知严守田幕,去荻庄的次数明显多了起来。第三年便是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先是夜游荻庄赏海棠,然后在九月奉严守田的简招与诸多诗友会于荻庄,写下《荻庄秋社》诗。到了第四年的乾隆六十年乙卯()的正月,在他那首《人日后五日,程蔼人孝廉元吉招同尤二娱维熊集春草轩赋赠三首》的诗中出现了两个跟手卷中人一样的名字:蔼人、二娱,在此就能知道这两位的名字是程元吉和尤维熊;而他们聚集的地方春草轩,是程元吉家的书斋。

程元吉,字蔼人,嘉庆十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翰林院编修。资料中说他是程世椿的儿子、程沆的侄孙,但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却说他是“晴岚太史之子”,一下子提了辈,变成程沆儿子了。《山阳河下园亭记》中有“耕砚斋”一条,是关于程世椿的,文中说他“号庄树,廪贡生,候选员外郎,蔼人太史元吉父也。”这条还提到程元吉告归后,在家中“室之西偏,置春草轩,每与诸昆弟饮酒赋诗”,而程世椿的诗集名刚好是《春草轩诗》。另,《淮安河下志》卷十三有关于程氏家族主要人物的详细记载,其中“程坤”一条引《淮安府志》云:“元吉,字蔼人,鉴曾孙也。性至孝。进士,历官内阁中书、编修。以父世椿病,弃官归。”所以,程元吉乃程世椿之子、程沆侄孙、程鉴曾孙无误,只是袁枚记错或笔误了。

尤维熊则是长洲人,字祖望,号二娱,乾隆五十四年拔贡生,官蒙自知县。工诗词,有《二娱小庐诗词抄》,郭麐在手卷第一段中提到的“二娱集新已刻成”,想必说的就是这部书了。尤维熊卒于嘉庆十四年(),那年郭麐四十三岁,所以手卷第一段中的诗很可能写于此前一两年。

郭麐是有幸的,他赶上了柳衣园和荻庄全盛时期的尾巴。乾隆六十年是乾隆朝的最后一年,接下来便是嘉庆朝了。此后,郭麐一度离开淮安,荻庄也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几年的衰退时期,手卷第一段中的“阿咸别后剧相思”“老树?娑芦荻残”之句,显然就是在种情况下写的。关于荻庄当时的萧瑟景象,嘉庆十六、十七年间潘四农写了一篇《程氏废园记》专门来说这事,据说已是“蛛网当户,燕泥横琴,破壁风欹,断桥水沍”;程世椿在他的《春草轩诗》中也提到过小时候在荻庄甘白斋读书,后来甘白斋长期为风雨所侵,直到程耘、程菘兄弟着手修缮才有所改观。以荻庄之大,修缮工作的花费必然也是一笔十分庞大的开支,所以这项工作一经开始便持续多年。到了嘉庆二十年乙亥(),没落已久的荻庄终于“重葺落成”,总算一点点恢复着往日的风光,手卷第二段中那次时隔二十二年的荻庄雅集也由此上演。

叫郭麐来参加这次聚会的是“秋岩”“茂才”二人,他们的线索同样可以在《山阳河下园亭记》中找到。《山阳河下园亭记》“高咏轩”一条:“程秋岩明经之轩,在高家巷。明经名世桂,与兄云松学博,均习禺荚,分行盐务。”“秋岩”就是程世桂的号,而在这次荻庄重葺落成聚会之前的四月,郭麐还和程世桂等人到柳衣园赏过芍药,归来作《四月六日,已山招同听香章亦江学、程秋岩世桂、兰如得馨柳衣园看芍药二首》,诗后有“蔼人、二娱同集于此已二十年矣,二娱已下世”的自注。程世桂主要也是做盐业生意,但学问很好,按古人取名的正常习惯来看,程世桂应该是与程元吉的父亲程世椿属于同一辈分,且手卷第一段中明确说程元吉(蔼人)是他的侄子,那么他属于程鉴这一脉无疑。

关于“茂才”,《山阳河下园亭记》有“依绿园、柳衣园”一条:“按曲江楼下壁间,嵌数石碑,乃程湘舟茂才(得龄),获张氏先代像三,勒石以志景仰者。”可见“茂才”就是程得龄,“书槐”估计是他的字。程得龄应该能诗,《淮安河下志》卷七、卷八各载有一首他的作品,卷七“柳衣园、曲江楼”条后那首《宝应怀王少林太守》原注说“太守寓居柳衣园,屡与先君子及淮郡诸宿倡和,并编成《曲江楼诗集》”;另还有《山阳河下园亭记》作者李元庚的一首《柳衣园怀水南先生》,原注“水南先生招致王墙东、王虚舟、周白民诸钜公宴集于此,刻有《曲江楼文集》”,再联系到程得龄在柳衣园曲江楼嵌石碑的举动,可证他就是来自程嗣立、程垲兄弟的那支。

荻庄修葺工作的真正完成,其实已经是嘉庆朝的最后一年庚辰年了(),当时接手的正是蔼人程元吉。邱奂《梦游荻庄图题后》引中说的很明白:“程太史蔼人,乃复翦榛芜,施丹垩,榱崩栋析,焕然一新(原注:重葺于嘉庆庚辰)”。但是,这次历经多年、耗费巨大的修缮工作并没能延续荻庄的旧日辉煌,在短短十年之间荻庄再次衰败,中间还差点被出售他人,虽然最后被程氏族人所阻止,但荻庄也从此成了废园,再也没能恢复过来。

因为支撑着程氏及其奢华园林的淮安盐业,此时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道光年间,陶澍改纲盐法为票盐法,只要有足够的资本,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盐票从事盐业生意。此举一下打破淮安大盐商家族的世袭和垄断,再加上盐务机构的纷纷外迁,淮安盐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不到十年时间,河下原先的土豪们便“高台倾,曲池平,子孙流落,有不忍言者,旧日繁华,剩有寒菜一畦、垂杨几树而已”(黄钧宰《金壶浪墨》),甚至整个河下地区也就此颓废。关于这段历史,殷程芳在《程袖峰河下廿景诗序》中记录到:

“方盐策盛时,诸商声华烜赫,几如金张崇恺,下至舆台厮养,莫不壁衣锦绮,食厌珍错,阛阓之间,肩摩毂击,袂帷汗雨,园亭花石之胜,斗巧炫奇,比于洛下。…………而其间风雅之士,倡文社,执牛耳,招集四方知名之士,联吟谈艺,坛坫之盛,甲于大江南北。…………三十年来,一切都成陈迹,富商巨室,均归销歇,甚者至无立锥地。游手骄民,逃亡殆尽,重楼复阁,与夫水亭花榭,皆废为瓦砾之场,惟有麦畦、菜圃、疏柳、苍葭点缀荒寒,俨同村落。”

盐业兴,淮安兴,程氏兴,荻庄“华灯四照万花红”;盐业败,淮安败,程氏败,荻庄“老树?娑芦荻残”。自明末由新安地区迁入淮安,程氏一族一度把握住了历史的机遇,在短时间里迅速积累起庞大的家族产业。与大多数富商不同的是,程氏一族不仅常行善举,还始终对文艺和儒业抱有极大的渴望,“不愿子孙徒有富贵,习为骄侈;愿读书好善、亲贤远佞,弗委先泽于草莽,旷耆德之林,匿顽童之薮,为君子鄙,则幸矣”。虽然文艺的嗜好往往要跟现实的生意产生极大的冲突,如程嗣立的晚年就因为潜心诗文导致生意衰败,柳衣园因此荡为荒烟蔓草,荻庄中期的没落显然也应是事出同因。但这并没有改变一代代程氏族人心之所向,或许在他们心目中早就清楚,财富终会散去,园林也会倾圮,只有几篇好诗文、一个好名声才是不朽的。

郭麐诗中最后一次提到荻庄是道光三年癸未()的八月,那次他跟朋友们在那里连喝了两个晚上的酒,酒后的诗中还在念叨着“荻庄是我卅年旧”“主人前度开华筵”,年纪大了总是忍不住要感慨起来。

陈鸿寿为郭麐所刻印

印文: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

此印钤盖于手卷第二段落款处

参考文献

1.山阳河下园亭记,李元庚,方志出版社,

2.淮安河下志,王光伯,方志出版社,

3.郭麐诗集,姚蓉等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

4.随园诗话,袁枚,浙江古籍出版社,

5.西泠八家诗文集,西泠印社,

6.清朝野史大观,上海书店,

7.西泠八家的书画篆刻,谦慎书道会,二玄社,

8.中国篆刻丛刊·陈豫钟陈鸿寿,小林斗盦,二玄社,

9.明清篆刻流派印谱,方去疾,上海书画出版社,

10.海上墨林,杨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1.墨林今话,蒋宝龄,上海古籍出版社,

12.广印人传,叶为铭,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3.清民两代金石书画史,龚方纬,凤凰出版社,

14.清诗三百首,钱仲联,岳麓书社,

15.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郭味蕖,荣宝斋,

16.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俞剑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END——

爱我们所爱的艺术

小朴艺文

Simplistart

艺文

拍卖

出版

展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beie.com/jbhs/95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