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在行动为了呵护黑土地他们钻

杨宏伟(左一)把自己的知识与智慧贡献给了东北黑土地的保护利用。王明昕摄科技特派员就是要把更多的科学技术推向田间地头,让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想到自己的工作跟黑土地保护、粮食安全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息息相关,心里很骄傲,也倍感责任重大,一定要做得越来越好。

杨宏伟

吉林省科技特派员、长春理工大学教师

春耕时节的东北黑土地上,万物复苏,一望无际的沃野田畴里,2万多台智能免耕农机在轰鸣欢歌;而在长春理工大学实验室的智慧云屏上,农机总量、各地区农机数量、工作农机数、待机农机数、异常农机数等一目了然。5月17日,记者了解到,今年,黑土地上使用这种机械进行免耕播种的面积突破了万亩。

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呵护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是关键。而免耕播种机,又是保护性耕作中的关键环节。吉林省科技特派员、长春理工大学教师杨宏伟及其团队,12年如一日投身于智能化免耕农机的研发、推广,把自己的知识与智慧贡献给了东北黑土地的保护利用。金杯银杯,不如农民的口碑保护,是为了让“一把能攥出油来”的黑土地更长久地惠及后人;利用,则是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二者之间没有取舍,只能兼顾平衡。在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中,推广免耕播种成为必然之举。免耕播种要求不翻动表土,并在地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实施开沟、精准落籽、精量施肥、埋沟的智慧农机,是实现免耕播种必不可少的装备。坐标,吉林省四平市。一台台播种机在田间呼啸往来,拖拉机时快时慢、停停走走,扒开土,种子的间距却分毫不差。“距离设定多少就是多少,有问题的时候机器会报警,闭眼睛开都没事!”伊通镇兴隆村村民孙洪亮说。在四平市玻璃城子镇海丰刘村,村民丁品祥告诉记者,春节前,他就已经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数据,盘算出了种子、化肥的投入成本,预估今年的收成。“种子用量跟我估计的几乎一模一样。按去年的价格,今年能挣4万多块钱吧。”在四平市学文农机专业合作社,张学武在自家的院子里掏出手机,5公里之外的玉米播种情况尽收眼底。“照这个速度,最多再有两天,就都种完了。还能再给别人干点。”张学武说。孙洪亮、丁品祥、张学武互不相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达公司)生产的康达智慧农机的用户。科技特派员团队研制的这种免耕农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春耕开始以来,在长春理工大学农业物联网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杨宏伟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屏幕前,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beie.com/jbhs/89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