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盛世,社会富裕而繁荣,特别是上流社会,更是讲究奢侈和豪华,大量使用金银器,所以唐代的金银器制作也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但现在看到的唐代文物主要出自墓葬,很少能看到唐代诗歌和文学作品中被形容得美仑美焕多姿多彩的生活用金银器。而何家村窖藏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银器皿,金银器有件,是唐代金银器的一次空前大发现。
这批金银器的价值非常高,经实测何家村唐代窖藏纯金器物重1.49万多克,纯银器物19.5万多克,再加上10副玉带,总价值约合当时的黄金两至两,铜钱万钱。按照当时的物价,这些钱可购买万斗米,相当于15万男丁一年向唐政府缴纳的租粟。
何家村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代表了唐代的最高水平,使我们对唐代的金属冶炼、机械设计及加工、焊接、贵金属制作等都有了直观、深入的认识。推测当时可能已经使用简单车床对材料进行切削、抛光,窖藏文物的焊接、铆、镀、刻、凿等工艺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时大量优质银器的出现也表明当时冶银技术的进步。
掐丝团花纹金杯,高5.9cm,口径6.8cm,口沿微微外撇,深腹,圈足。金杯的腹部焊接着四朵扁金丝编成的团花,杯沿与杯底上下各有一朵金丝如意云。团花本来镶有珠宝,现已脱落,可以想见当初这只金杯的外观是何等华贵美丽。
鎏金伎乐纹八棱金杯,杯身八面分别各装饰有一位手执乐器的乐师,他们都身着短衣宽裤,笑容可掬,神态各不相同,服饰和发式也不常见,具有粟特风格。乐师手中所执的乐器以竖箜篌、曲颈琵琶、排箫等乐器,在隋唐属于西凉、龟兹、高丽的乐器种类。
杯身上部有联珠组成的环形把,指垫上有相背的侧面胡人头象。杯柄、杯底和八棱都装饰有联珠纹,这也是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典型做法。金杯无论造型还是装饰风格都有着浓郁的域外特征,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何家村窖藏一共出土了两件金盆,形制、大小几乎相同,均为赤金锤打成型,器体厚重,盆口略外侈,形成便于手捉的边沿。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唯一两件唐代金盆,也是现存时代最早、分量最重的古代金盆。
金盆虽然通体光素无纹,但却厚重大方,显得高贵、典雅、殷实、富足,透射出不同寻常的豪华大气。据《资治通鉴》记载,皇子女出生后要使用金盆给婴儿洗浴,这个重达两公斤的金盆极可能就是唐代皇室举行“洗儿会”的“洗儿盆”。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为海内外华人所熟知和景仰。说到龙,人们便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气势磅礴,神奇怪异。
然而,唐时龙的形态与现在经常看到的在明清时期定型的龙有很大不同,何家村窖藏就出土了12件栩栩如生的赤金走龙。
每龙长约4厘米,最高的2.8厘米,最矮的2厘米,只有拇指那么大,它们身材纤细,阔嘴伸颈,头顶长有双角,龙尾舒卷逶迤,周身装饰精致的鳞纹,走龙从龙头到背脊,再到尾部,形成一条优美流畅的曲线。
与明清时期飞龙在天的形象不同,唐赤金走龙小巧玲珑,朴素而平实,显示早期龙的形象特征,更具有动物的特点而不像后世龙那样成为威严的偶像。如果龙是一种曾在古代存在过的真实动物,那龙的形态就应该像这些小走龙一样。
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这批赤金走龙是用纯金铸造而成,铸造工艺精良,其制作方式是先用金条掐编出身体,然后插上尾巴和角,最后用錾子錾出鱼鳞纹,实在是中国金银器在唐代发展到顶峰的杰作。
走龙都长有4条强劲笔直的长腿作奔走状,它们的形态大致相同,但是细看之下,每条奔走的金龙又各有差异,有的昂首挺胸,勇往直前。有的则稍有顿足,抬头观望。12条金龙的神态各不相同,令人感叹唐代工匠毫厘之间的艺术造诣,虽然没被评为国宝级文物,但也足以称得上是金银器精品中的精品。
当年这些走龙是放在著名的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里,罐里还有水,一块金箔漂在水上,12只小金龙就立在金箔之上,一切都让人感到非常神奇。
从小金龙的独特造型,到出土时的刻意摆放,都隐喻了这组赤金走龙一定有着非同一般的用意,专家分析它们可能是道教“投龙祭祀”仪式的法器。投龙祭祀的活动来源于道教信仰,是指在祭祀中将龙形器物埋进山中或者沉入水中,以这样的方式奏告上天。
因此,赤金走龙或许是担负着为大唐王朝驱邪、避妖、镇灾,以及祈求帝王长生不老的愿望而被埋下的。
不过非常可惜,在年9月26日,当时设在西安碑林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间展室被盗,何家村窖藏出土的6条小金龙、5件素金钗、1件金钏和1件鎏金花纹八角杯被盗走,此案时至今日仍然未破,因此现在只有剩余的6只小金龙展示给世人了。
红楼梦里有个很争气的丫环叫金钏,用自己的生命给青春期的宝二爷以最深刻的教育。其实钏是过去汉族贵族女性非常流行的手饰,钏来源于镯,几个镯合并在一起就叫钏,戴在臂上称“臂钏”,戴在腕上称“腕钏”,材质一般是金、银、玉等。
何家村出土了3件唐代的金臂钏,为纯金制成,每个重33克开有豁口,佩戴时可以根据手腕的粗细调节金钏开口的大小。这可是真正的金钏啊。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女性具有不同于其他朝代女性的精神风貌,对美的要求很高,在发饰方面也非常讲究。梳子就是唐代妇女特别流行的一种美发工具,不仅可以梳头,还可以插在头发上,露出漂亮的梳背,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这件金梳背是迄今已知保存最好,工艺最精,形制最巧,纹饰最特别的发饰品。梳子一般为木质,历经千年已经腐朽了,但金梳背却保存完好,光亮如新。
金梳背采用了掐丝工艺和金珠焊缀工艺,由两层金片剪裁合并成型并焊接在一起的,反映了唐代高超的工艺水平,特别是焊口平直,看不出丝毫焊缝,经历一千多年,仍然没有开裂、脱落,令人难以想像。事实上直到现在,考古和技术人员还一直没有破解唐代工匠在金梳背上采用了何种焊接工艺方法。
欢迎搜索ID:walkingwithsh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