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这句诗,又可以写作“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说的是:惺惺作态时,可举杯畅饮;挥刀相剁时,就绝不留情!

如此杀气腾腾、“翻脸不认人”的诗,是谁作出来的呢?

是朱元璋!

1、

洪武八年,皇帝朱元璋遇到了一个小麻烦。当时地震水灾频发,老百姓生活流离;太白星横贯长空,人人皆认为是恶兆。我们古人是很相信天人感应的,当过和尚的朱元璋尤其信这个。据说当年他之所以出来“闹革命”,就是问天起卜、得到神佛仙示后才下决心的。如今,朱元璋见到天灾异相,生怕是老天在警告什么,于是就下诏让全国臣民给他提意见。

当时,有个刑部的侍郎名叫茹太素,写了一份奏疏,说了三个意思:第一,如今朝政混乱,有才能的人很少有活下来的,暗示朱元璋杀人太多。第二,能活下来且在职当权的,大都是迂腐之士,暗示朱元璋用人不正。第三,赶快改弦更张。

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老朱是从和尚造反才当得皇帝,所以自己特别不自信,生怕别人对他不满造他的反。这个茹太素不晓得老朱不是个吃素的主儿,竟然在奏疏里给皇帝提意见,简直就是活腻歪了。

而且,这份奏章拉拉杂杂写了一万七千多字,朱元璋听到六千多字的时候还没听明白茹副部长要说什么。正郁闷纠结,紧接着又听到副部长批评他的话,登时勃然大怒说:“你就是刑部侍郎,你们单位有两百多号人。按你说,在职的都是无能之辈,那你小子说,你们单位谁是迂腐庸俗之人?”

茹副部长原以为按照朱老板定的调子写应该不会出问题,没想到朱老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顿时哑在那里。几个阿谀奉承的大臣对朱元璋说:“皇上,他对您大大的不满,应该狠狠地治罪。”

听了这一番火上浇油之语,朱老板当庭命人把茹太素揪翻在地,痛打了20大板。

等散朝之后,大臣宋濂跑去偷偷跟朱元璋说:“你下命令让人家给你提意见,人家给你提了,你又把人家给打了。这么干,谁还敢给你提意见?”

老朱一听,哎呀也对,我把他打了,今后怕是没人跟我说真话啦。想明白后,老朱拿起茹副部长的奏疏,一个字一个字读,等独到一万六千字以后,才终于看到了茹太素的5条建议。这5条建议很中肯,很正确,很有参考价值。

第二天,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朱元璋当庭检讨,并批评了那几个怂恿他的人。下班后,他又亲自招待茹太素。

但朱元璋到底是朱元璋,他并没有因为错打了茹太素就如何如何,而是很有风度地跟茹侍郎喝酒,喝到酣处,朱元璋就吟出了这句彪炳史册的“骇人”诗句:“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其实,朱元璋这老小子也太不地道。你把人家给打了,摆个和头酒,陪点医药费就行。人家不会逼你、也不敢逼你认错。你不认错还则罢了,还放出这等狠话出来吓人。赤裸裸威胁人家,简直就是无赖行径嘛。

不过,茹太素到底也不是吃素的。他见朱元璋这么说,急忙举杯作答:“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他这话的意思是,我是一心一意为您老人家的,您责难我,不高兴我,我都不会计较,还是会好好报效您老人家。史书记载,朱元璋听了之后,为之“恻然”。

但是,大家别以为朱元璋“恻然”了,茹太素就没事了。到了后来,茹太素还是因事被朱元璋所杀。

2、

且不谈茹太素为何被杀,我们还是回到这句诗上来。大家知道,朱元璋老人家不过是个和尚出身,小的时候并没念过什么书,按理说,他不应该随口说出这么好的诗。

你看,“金樽”对“白刃”,“共汝饮”对“不相饶”,多么工整,多么干净利落。就凭这两句的文采,就把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给比下去了。

但是,比文采更重要的,是其中暗含的机锋。

所谓“金樽共汝饮”,说的是利益相同之时,二人感情融洽、其乐融融,戮力同心、共享富贵。通俗点说,就是哥儿俩没有利益冲突、恩情旧义还在的时候,可以一块找个乐子,喝点小酒儿、洗个桑拿什么的。所谓“白刃不相饶”,说的是一旦有了利害冲突,就定会恩断义绝、互不相容,你砍我杀,绝不手软。

进一步来讲,这句诗的意思可以延伸为“力量不如你时,和你共饮;力量超过你时,和你白刃相对”;或者,“时机不到时,和你共饮;时机一到,拔刀相向”,等等。

这里面,含着隐而不发、后发制人的谋略。

这个谋略,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是熟而用之的。刘邦打项羽的时候,对韩信、对彭越,那都是“金樽共汝饮”的;等到打了天下,坐了花花江山,就“白刃不相饶”了,韩信被灭族,彭越给剁成了肉酱。还有,勾践要灭夫差,当他卧薪尝胆之时,对范蠡、文种等大臣都是“金樽共汝饮”的;可等到灭掉吴国,报得大仇成就霸业之后,就又“白刃不相饶”了。文种看不懂他的这个路数,所以只好被枭首;范蠡早弄明白这套“操作程序”,所以早早的就跑开了。

3、

事实上,老朱在打天下的时候,用的正是这个谋略。在他起事之初,北有元政府残军,东有张士诚割据,西有徐寿辉、陈友谅虎视眈眈。简单点说,就是三面环敌,形势危险。

在这个不利的形势下,老朱没有贸然打出自己的旗号,而是高高举起农民军当时名义领袖、自己的老上司“小明王”的旗帜,让小明王给自己当挡驾牌跟元朝干仗,而自己却暗中积蓄实力,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向南方发展势力。

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一直保持着“共汝饮”的作风,表面上始终紧跟小明王干。他用“龙凤年号”,以“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作自己的战斗口号,这与小明王的“直抵幽燕之地,重开大宋之天”是一样一样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其实是他在形势不利的时候采用的权益之计。朱元璋之尊小明王,并非自己真的不想挑头当老大,而是形势不利,迫不得已,不得不抬出小明王,让他当出头鸟,把他放在炉子上烤,而自己却躲过对手挑衅的目光,埋头拼命发展自己。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当然就得竭力让小明王集团相信自己的诚意,即使做不到这一点,至少不能引来小明王集团的兵锋。

朱元璋的这个招数果然管用。有小明王挑头,元军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攻打小明王集团上。试想,元政府蔫能放着称尊的小明王集团不打,而去打一个表明上看起来碌碌无为毫无大志的朱元璋?

等到后来,小明王集团战略出现失误,被元军打得落花流水;而同是农民起义军张士诚集团却浑水摸鱼,趁机向小明王集团偷袭。为了接手小明王的“政治遗产”,借小明王这个“尸”还自己的魂,于是,朱元璋前去援救小明王,把“老领导”救到自己这里“看养”起来。

3年之后,朱元璋已经势力大增,再也不用小明王这个傀儡去当军事和政治盾牌,而是要自己拉起大旗干大事的时候,朱元璋就派人把小明王给暗杀了。

小明王名叫韩林儿。《明史列传(郭子兴、韩林儿)》中说:“太祖命廖永忠迎韩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很明显,这是朱元璋命廖永忠做的套,把对自己已然无用的小明王沉到水里喂了王八。

“喂王八”这招,就是朱元璋的“不相饶”了。

“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这句诗的高明狠辣之处不在文采,而在里面蕴含的咄咄“杀气”,以及帝王的心术“机谋”。朱元璋能把一种其实很骇人的机谋,用一种风花雪月似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很是需要点天分的。

纵观历史,我们的朱大爷,恐怕是为数不多的很有天分的帝王之一。他劫夺天下的这个套路,应该就是“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的最好诠释了吧。

真正的高手,不仅能摸到一副好牌,更重要的是能打赢一副烂牌!

为什么,在同样面对不可预知的命运时,有的人能够青云直上事业有成,有的人却皓首穷生碌碌无为?为什么,有的人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却一生潦倒,有的人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却飞黄腾达?

宁博士编著《中国式谋略》《刀锋上的血色王冠》,为您讲述历史中的谋略故事,让你成为中国式谋略高手。

宁博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beie.com/jbqc/7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